第十六讲

顾鉴咦

法眼宗

见桃花悟道

围起来打

四禅、四大和三大劫

身心健康的修道

性相二宗

五遍行及五阴

意识和余力

禅宗讲见地、修证、行愿时,多半用的是隐语,所以不要被美妙的辞句瞒过去了。

云门的宗法非常难,所以云门宗出来的人才,都很了不起,但是很难教出几个人来。云门的眼界高,教育法也严。云门的教育法是顾、鉴、咦,而不直接谈见、修、行。

什么叫顾、鉴、咦?比如学人来见他,他眼睛一瞪,说:你看清楚了吗?学人不懂他是什么意思,他便慨叹一声:咦!

现代人研究禅学,有把顾、鉴 、咦当话头来参的,参它就会悟道吗?不一定!

云门的气宇如王,教育方法非常严肃,尤其因为他是律宗出身,对弟子们戒律的要求非常森严,他随时都在提醒学生们用功。也许学生们正在路上走着,碰到云门,他叫:“你看!”学生一回头,看着他,不懂,云门曰:“咦!”叹一声。咦,可不是《小止观》中的六个字,别把它当气功看,如果当气功看,那就糟了。

现在来谈法眼宗。法眼宗在南宋时代就衰落了,此宗与云门的教育法不同,比较注重文字。这一宗的人才,文字修养都很高,比如永明寿禅师(《宗镜录》的作者),即属法眼宗这一系。法眼宗注重文字、教理,才产生了永明寿的教理与修持并美。法眼禅师悟道的因缘,大家可以自己研究。

法眼禅师有名的诗:

理极忘情谓,如何有喻齐?

到头霜夜月,任运落前豀。

果熟兼猿重,山长似路迷。

举头残照在,元是住居西。

诗作得不算特别好,但却是禅的境界。他主张见地、修证、行愿并重。要穷理,理明到了极点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一切妄念都没有了,就是“忘情”。用功的第一个道理是要理透,然后功夫才到。

到了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时,怎么样的比喻都讲不出来了,怎么比喻都是错误的,因为无法相比。

“到头霜夜月,任运落前豀”,这是现前的境界,住在山上的人,经常看到这景象,尤其冬天的月亮最好看,大雪封山,人影没有半个,然后月亮圆圆地挂在天上,下面一片琉璃世界,这个时候,天上天下唯我独尊,妙不可言。“到头霜夜月”就是这个境界,一片清明,忘身、忘念;人我世界都空了。第二句话要注意,“任运落前豀”,我们有时瞎猫撞到死老鼠,大境界没有,只有一点点空,偶然有一点禅了,但等一下就掉了,这类人很多,就是不懂“到头霜夜月,任运落前豀”,明极则暗生,这是当然的道理。什么叫掉了?暗极又会生明嘛!这是理没有透。

下面两句“果熟兼猿重,山长似路迷”,好诗,实实在在的境界。果子熟了,猴子来摘水果,抱也抱不动。猴子偷水果很有意思,右手摘了一个,挾在左臂下,再用左手去摘,挾在右臂下,双手不断地摘,水果不断地从臂下掉到地上,看到人来了,赶紧跑,这就是人生。这个钱抓来放银行,那个钱抓来买股票,然后走时,两手空空,什么都没有,同猴子抓水果一模一样。有些猴子心平一点,抓一个两手捧着就把它吃掉了;如果要偷的话,一定一个都没有。

这一段完全讲功夫,阴极阳生,阴极阳生的境界,随时在变动,不要认为清明境界一念不生能一直保持住,如果一念不变去,你就是妖怪了,妖怪就叫外道。我们守住一念,久了以后就落在枯禅,没有生趣。事实上它一定会变的,中国道家称为“九转还丹”,一层层地变化,真到后来得了果位,“果熟兼猿重”,猿代表心意。但这一段功夫是“山长似路迷”,果熟要慢慢修得。我们打坐三天就想证果,没有这回事。要慢慢地,有时连自己都怀疑,好像没有希望了,就是山长似路迷,这些都是讲功夫。

最后两句:“举头残照在,元是住居西”,现成的境界,抬头一看,好像在黑暗境界中,光明掉了,不过还有一点残照在,原来那个灵灵明明的还在,就在那个房子西面。“住居西”是双关语,也可说是西方极乐世界,这极乐世界不一定代表西方净土佛国,而是代表自性清净。

法眼宗非常平实,但偏重于文学方面,比较着重文字。《指月录》记载了这一首,《五灯会元》卷十,则录了另外一首。法眼禅师与李王赏牡丹花谈天,五代的李王,就是唐太宗的后代末路王孙。李王很尊重法眼禅师,是法眼禅师的皈依弟子。有一天,这位小王请法眼禅师同赏牡丹,一方面问佛法。牡丹代表富贵,赏完花后,李王请他作首偈子,他当场就写了一首诗:

拥毳对芳丛,由来趣不同。

发从今日白,花是去年红。

艳冶随朝露,馨香逐晚风。

何须待零落,然后始知空。

天气凉了,他们披着披风对着牡丹花丛。“由来趣不同”的趣字同趋,走的路不同。

“发从今日白,花是去年红”,这两句真好,但是袭自杜甫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不过偷得很高明。

“艳冶随朝露,馨香逐晚风”,描写花,好诗。

“何须待零落,然后始知空”,他对这个末代王孙说:你赶快去修道,时代已经结束,不是你的了,何必等到花掉下来,你才知道是空的呢?正此时,恰到好处,你赶快收场,这句子写得多高明。又在《指月录》卷二十二有:

“师(法眼)颂三界唯心曰: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唯识唯心,眼声耳色。色不到耳,声何触眼。眼色耳声,万法成办。万法匪缘,岂观如幻。大地山河,谁坚谁变。”

这就是法眼这一系的禅宗,后来法眼一系发展下来,到了宋代,除了永明寿禅师以外,就是浮山远禅师。

如果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,要特别注意沩仰宗的九十六圆相。沩山禅师乃百丈禅师的弟子,仰山禅师是沩山禅师这一系来的,跟着下来就是临济、曹洞,时代已到晚唐、五代。云门、法眼则是五代了,浮山远禅师、永明寿禅师已到了宋朝。这中间一差就两三百年,我们几句话就带过去,几百年一刹那而已。

时代愈向后发展,简单的方法也越形繁复,同现在科学一样,分工越来越精细。临济的四料简、三玄三要,到了曹洞就是五位君臣,云门的顾、鉴、咦也过去了。到了法眼,演变成“九带”,这九带成了东方文化,传到日本,变成功夫方面的术语,黑带、黄带……九条带子。这就是从浮山远禅师的九带演变来的,九带就是九个类别。

现在的禅宗很可怜,一般人以为打坐是禅,参话头是禅,默照也是禅,还有一种把沉思冥想也当作是禅,这就很严重了,宋朝大慧杲禅师称这个是“默照邪禅”。

还有一般讲禅学的人,讲得就更容易了,比如说:见桃花而悟道啦;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,见山又是山,见水又是水;这是大家最喜欢讲的,搞禅学的书上常有。穷人上街,百货店里摆些什么,经常没有看见,见百货不是百货,那不是禅了吗?

还有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,这个故事很有名。灵云禅师参禅参了二三十年,参不通,这一段谁都不去注意,有一天,他在放松之间抬头一看,看到桃花,噢!原来这个,悟了。他写了一首偈子:

三十年来寻剑客,几回落叶又抽枝。

自从一见桃花后,直至如今更不疑。

这也等于一个比丘尼悟道时所作:

竟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破岭头云。

归来手把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
灵云禅师参禅参了三十年,“自从一见桃花后,直至如今更不疑”,同迦叶尊者一样,释迦拈花,他就微笑了,他究竟悟了什么?为什么种桃花的人,一辈子也没有悟道呢?这是问题——话头。

如果讲见桃花悟道,那么达赖六世当然也悟了道,他的情诗便有:

美人不是母胎生,应是桃花树长成。

已恨桃花容易落,落花比你尚多情。

如果在这些文字上凑,一辈子也搞不清楚,人都搞疯了,变成一个疯狂的人。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,与释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,是同一个道理。同虚云和尚打破茶杯,也是同一个道理。灵云禅师用功三十年一直在找,找不到。至于三脉七轮、奇经八脉,在他则已经不在话下。有一天,忽然放松一下,站起来,要松弛松弛,一看花,花还是花,我还是我,眼睛看到花的时候,心念已经不在花上了,那个视力的功能回转来,视而不见,眼里没有桃花,心里也没有桃花,这时正在用功吃紧之际,心里很紧张,抬头一看这个东西,眼睛对着它,马上一返照,心念顿时一空,如此而已,没什么稀奇。岂止看桃花而悟道!看什么都一样。

我有个方法可以试验,你去跑上几圈,跑完了以后,刚刚站住,气还没有回转来,只要有人拍你一下,对你说:好了,你已经到家了。那时你一定以为你悟了,心里觉得很踏实,有悟了的感觉。这是心理状态,骗人的。

像这样的“禅”,后世太多了,不能乱搞,这不是真的禅。因此,雪窦禅师作了一首诗说:

潦倒云门泛铁船,江南江北竟头看。

可怜多少垂钩者,随例茫茫失钓竿。

这是指后世参禅的人,连我们在内,现在都在这个境界里,随例茫茫失钓竿。江南江北到处的人,都想上这只船,等于我们到处求师,到处钻。但是别说学的人没有学成,连那些教的人,想钓钓看有没有大鱼,结果是“本欲度众生,反被众生度”,连自己的钓竿都弄掉了。

古代人学佛的路子和后世人有何不同?佛并没有说明心见性就是禅。那些认为了生死就是禅,以及明心见性就是禅的想法,是中国宋元以后的禅宗讲的。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,千古以来很少有人参透,我经常教人参这个公案,佛为什么拈花?迦叶尊者为什么微笑?这里头有见、修、行,三要都在内,不是那么简单。再说佛传禅宗心法时说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咐嘱摩诃迦叶。”佛并不是说:我有直指人心,明心见性法门,咐嘱摩诃迦叶。这是后世改的,虽然意义差不多,但是文字一改,观念完全不一样了。如果明心见性就是禅,那什么是心呢?有问题,这是第一桩错误,很严重。

第二,自达摩祖师东来,一直到六祖以前,他们的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是怎么指?决不是六祖以后这一套指法。以二祖那样的学问,那样的修持,最后还是心不能安,要求安心法门。难道他那么没出息?以他的学问、修养,应该早就安心,就像我们看空了人世间一切等等,怎么他还没安心呢?乃至他得法以后,再传给三祖自己又到花街柳巷去玩了,还说是在调心,这是什么道理?难道他连我们都懂的道理都不懂吗?

第三点,三祖来见二祖时,三祖一身是病,古代讲“风病”,就是现代讲的血压高、神经痛、骨节发炎、浑身是病,求二祖替他忏罪。二祖对他讲:“将罪来与汝忏”,要他把罪业找出来,然后为他忏悔。二祖对三祖这样说,过了好一会儿,“良久,曰:觅罪了不可得。祖曰:与汝忏罪竟。”三祖由此悟了,病后来也好了。这个可不是普通心理上有个空的念头而已。病由业生,业由心造。二祖等于告诉他,你心若空了就没病,后来三祖的一身风病就好了。这悟个什么?这是心物一元的心,如果只从意识心上讲:噢!我心好清净,我解脱了。解脱个什么?解脱不了的。他的病从此好了,这里值得注意。

四祖来见三祖时,和二祖见达摩祖师的公案类似。四祖当时年纪很小,才十四岁,“来礼祖曰:愿和尚慈悲,乞与解脱法门。”三祖一听,反过来问他:“谁缚汝?”到底谁捆住了你?四祖琢磨了一下说,没有人捆住我呀!于是三祖就说:“何更求解脱呼?”那么你又何必求什么解脱呢?小小年纪的四祖,这样就开悟了。

五祖见四祖的事更怪了。达摩祖师传下来的,四祖交不下去。一天,长住山上的一个栽松道长,来找四祖求道,四祖说你年纪太大了,如果能转个身来,我等你。这个老道人就投胎去了。如说他没悟道,他要来就来了,转个身就来了。虽有这个本事,却还没悟道。四祖还真的等他来,这个公案也要注意。

后世自从一讲心即是佛,处处都拿心来讲,固然中国南方流行这种很普通的方法,但流弊大得很,后世人拼命弄个话头在心里塞,那就更错了。

禅宗的一种教授法,叫做“围起来打”,也就是无门为法门。在学的人本身,八十八结使,随处可以围起来打。脾气大的,把他挑大;贪心重的,就把他挑重。有个大官来见药山禅师,问:经典上说:“黑风飘堕罗刹国土”,这是什么意思?这人学问很好,官位也高,问话时也规规矩矩的。老和尚却一副鄙视相,说:凭你,也配问这一句话?这一下真把他给气死了,年纪那么大,地位那么高,规规矩矩问他,老和尚却那么无礼地回答,恨不得打他一巴掌。老和尚这时轻轻地点他:“这就是黑风飘堕罗刹国土”。他悟了,立刻跪下来。

禅宗的教育法就是那么妙,晓得你脾气大,就故意想个办法逗你,等你脾气很大的时候,就来拍马屁了,不要生气了,这就是无明,无明就是你这样。于是这个人悟了,这个时候心是清净的。

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等,用各种方法,围起来打,没固定的方法,准要打得我们,如同灵云见桃花而悟道一样,然后说,对了,对了,这就是了。

但如果认为这就是禅宗,那才是自欺欺人呢!这是第六意识偶然清净的境界,等于用香板点人一样,一下子空了,意识清净了,只认识了这个。如果认为这个是“心”的话,就大错而特错,不是的。

明心见性这个说法的流行,是六祖以后,一代一代演变下来的,越到后来就越没有真禅了。像现在这个情形,不需要搞佛法,任何人可以做到,只要把一念空了就好了。想把心念一下清净下来,方法多得很,如眼睛平视前方,前面摆一个发亮的珠,或佛像、菩萨,眼盯着看,心念就会慢慢清净下来,催眠术也是这样。

密宗的修法,也是围起来打,要发大脾气时,有个清净的房子,把你关起来,给你几天,尽量发,发到累了,气自然也没有了。贪心的人,找个地方给你贪,贪够了,你就没有了,都空了。看光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但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个身体,离不开色阴区宇。不管学哪一种宗教,觉得有个清净境界时,身体还在,气脉还调驯,四大还安适,心意识上偶然清净,都会错认它就是道,其实都离不开生理作用。

大家自己观察一下,这时如果感冒了,或得了重病了,还是会烦恼会痛苦,明知道心是空的,却空不了。有些人本事好一点,躺在医院时,问他:“这个时候清楚吗?”“清楚。”“痛不痛呢?”“难过。”再过几天病重了,你问他:“你晓得吗?”“不知道了。”“还有没有功夫?”“没有了。”可见一切都是生理作用,这个唯心悟了有什么用?所谓功夫又何在呢?换句话说,你这个功夫没有身体帮忙不能成功。

至于人人动辄讲气脉,气脉是很自然的,一个人定下来,气脉没有不起反应的,连睡觉时都有气脉,这是地水火风,身体上自然反应而来的。但是一般人静坐时,有个很糟糕的心理,一边在打坐,一边想成佛成道,禅宗叫做“偷心不死”,贪便宜,偷巧。人有很多坏心理,玩聪明,这些就是偷心。

有偷心,就有一个目的在求。生理的种种自然现象,配合心理上的错误观念,便认为它就是清净,这就是道,都是在这里头玩,究竟道是什么?明心见性是什么?也根本没有见到,所以大家学佛没有好好学。

现在看“三界天人表”:三界天人表的秩序,等于我们的身体,下面欲界,中间色界,上面无色界。按照中国道家的说法,下面炼精化气,中间炼气化神,上面炼神还虚,达到空的境界。

所谓气脉是什么呢?佛家讲四大,即地水火风。做功夫有四禅,四种定境。不管般若也好,真如也好,悟了道的人,不能不走禅定的路,道理再高明,没有定力也是不行。定力达到初禅,是离生喜乐,喜是心理的,乐是生理的。如何发乐?乐由精生。精不充满,发不出乐,但凡夫众生精充满之后,男女淫欲之念——无明就跟着来了。如果解脱了无明欲念,转化了它,升华了它,才能炼精化气,才能达到心理上喜的境界。

前天有个同学笔记上写:“法喜充满,喜也是妄念,是大妄念,大结使。既然是妄念,佛法为什么提倡喜呢?”因为喜的另一面,是阴的一面,就是烦恼。喜是阳面,有喜则阳气生。善能生阳,所以佛法的道理,取阳面的善念。总算有个同学提得出来这种问题。

喜乐也是妄念,不过喜乐是阳面,是善念之所生,善也是念,所以四禅八定的境界也是念。只要到达彻底的舍念清净——四禅,才算摆脱了念。我们都想死后不再转人身,而升入天道,但是没有禅定就无法升天道。这里特别提出一个问题,大家有没有研究佛经,知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怎么毁灭?知不知道有三灾八难,三个大劫?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问题:

《珈师地论》卷二:

“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,二十中劫坏已空,二十中劫成,二十中劫成已住。又此中劫复有三种小灾出现。”

此时地球还在俭灾、病灾、刀灾。这且不谈,这只是人世间的劫,而宇宙却有三大劫——火劫、水劫、风劫。

我们修十善业、修戒、定、慧,在没有悟道前,因戒定慧的善果修得好,才能升天。但升了天道就没事了吗?等火劫来时,地球中心的火山爆炸,甚至连太阳也爆炸了,烧到二禅天下面。大梵天以下,整个都烧掉了,日、月都没有了。火劫来时,初禅天包括三十三天,一直到二禅天边上。

二禅天以上火劫烧不到,但水劫来时,整个银河系统都毁了,那时二禅天的顶都淹没了,达到三禅天边上。

三禅天水灾毁不掉,可是风劫一来,整个大气层,物理世界崩溃时,三禅天也毁了。

只有到了四禅天以上,无念真空的境界,三劫才达不到,这是佛经大小乘经论上,说得清清楚楚的。宇宙的成住坏空,佛经记载得很详细,大家要好好的去参究。

一般人研究经典,特别爱搞学理上的哲学问题,这些实际的问题,却都不去碰它,都把它丢掉了。

我们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来的,一切妄念,尤其男女的爱欲,都在火、水两个大灾里面。欲念滋盛了,就有笑、视、交、抱、触,然后就有粘液,身体的液体就起变化,荷尔蒙起了变化,再整个发散,整个禅定也就跟着没有了,垮了。

气脉不调驯,风灾到了,就是到了三禅都靠不住,什么叫悟道?骗谁啊!所以古德言“参要真参,证要实证”,身与心是一个心,是心物一元那个心,要把那个功夫见到拿住才行。当你修到妄念不起,只是第六意识一点点境界,那还没跳出第一个火灾的范围,什么妄念不起?逗你一下,瞋心就起来了。“一念瞋心起,八万障门开”,这个人你不喜欢理他,瞋心就起了。儒家善恶是非太分明,属于瞋心,所以善恶是非过分分明就是瞋念重。“不俗即仙骨,多情乃佛心”是贪念重,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,这也是贪念重的描写“唉!什么都可以放得下,就是某一点我放不下”,这是痴念重。然后想:“我如果一放下,一修一定成功”,这个想法是慢念重。然后:“唉!可惜,当时我就是没有干好”,这是悔念重,人人都在悔。然后一边修道,一边又在怀疑,自己究竟有没有希望,自己也茫茫然无把握,这是疑。总之,贪瞋痴慢疑,没有一样不重。

我们作自我检查,第六意识纵然没有起来,半天也没动过,清清明明,那只是枯禅罢了。第六意识偶然的一个清明的现量呈现出来,也是不算的,因为逗逗你就完了。而且这个清明面还要靠身体好,气脉通。如果风灾一来,来个病痛,气脉堵住了,这一点禅早就跑掉了,这是身上的风灾。所以气脉之说有没有?绝对有。地水火风调和不好,不要谈道。此身都不能转,还转个什么心啊!转不了的,绝对转不了的。

火、水、风三大劫一来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诸天都没有了,整个世界毁掉了,太阳、月亮都毁了,何况我们这里。你说那个时候,你还在一念清净,三际托空,看你那时空不空!因为我们现在的三际托空,是靠身体四大偶然的调和而形成,不是真到了明心见性,这点要特别注意。

因此,后世的禅,都把第六意识偶然一点清明的念头,当成道法,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到了,却忘记了这个清净,是发生在身体最健康的时候。实际上,此时测量脑波,脑波还在动,心电波也还在动。脑波也可用心意识控制,我们的心念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,可以做到让它停止。但是必须要身体绝对健康,如果身体不健康,再要硬性控制意念,脑神经就会错乱,所以,气脉就有如此重要。在身体尚未健康时打坐,观念一错误就会导致神经问题。许多搞宗教的人,都遭遇这种情形,就是因为生理、心理都不健康。绝对健康的人才能够修道,才能够谈明心见性。至于那个心是怎样明的呢?怎样见的呢?教理与功夫,都要一样样配合,《楞严经》已露了一点消息,你们要用智慧去参啊!

关于《瑜珈师地论》,重要的部分将依次介绍,《瑜珈师地论》的内容,可说是美不胜收。

禅宗是用般若谈法性,唯识则偏重于法相。般若这一派学问,根据一般后世佛学家的说法,是龙树菩萨的系统,我们也顺着这么说。唯识与龙树有关,也是这个系统来的。性相二宗,在这一两千年以来,印度同中国一样,都为这两个问题互相争得厉害。

性宗以般若为宗,认为毕竟空,彻底的空;相宗以唯识为宗,认为胜义有。所谓胜义有就是说:一切万有的现象与作用,都是空的,无自性,但是“那个”东西,形而上的“那个”叫做胜义,是真有的,不过不是世间法的有,而是有这个功能。世上一切万有的功能,都是由它生的,不是没有。胜义有及毕竟空,两派争得很厉害,是学术意见之争。在我看来,般若都是讲有,唯识恰恰讲空,有些人拿着鸡毛当令箭,争来争去,真是无聊。

为什么说般若谈有?《心经》云: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。他没有说:舍利子,是诸法空“性”。诸法空相,一切相空了。最后告诉我们:真实不虚,可见是有。

唯识宗呢?以六经十一论为宗,《解深密经》上佛说:

阿陀那识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瀑流。

我于凡愚不开演,恐彼分别执为我。

这明明是讲空嘛!佛不是说得很清楚,还有什么好争的。不过没关系,读书人不争论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?读了书就是要争,争名嘛!(众笑)

这两个系统后来有一点不同,所以达摩祖师要我们以《楞伽经》为根本。《楞伽经》是性宗、相宗主要的经典,也是禅宗及唯识宗的主要经典。既然谈到《楞伽经》,又非懂得唯识法相不可。再回转来看禅宗,每个祖师,从临济、沩仰、曹洞、云门、法眼没有一个人不通教理,经教全通达了,最后摆脱经教而学禅。现在的人经教半点也没研究,还动辄就说是禅宗。

我们先说明白这些道理,才能再谈用功的方法。

玄奘法师所作的《八识规矩颂》中提到第八识的偈颂,性唯无覆五遍行,阿赖耶识无所不在,但如不因意等七个识起作用,非但不自造作善恶两业,而且不与染法相应。所以说它“无覆无记”,把阿赖耶识转为白净识,就可以明心见性,也就是回转为如来藏性。没有回转过来之前,无明的这一面,都属于阿赖耶识。

“五遍行”是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。这五遍行千万要记得,打起坐来做功夫时才容易得力,才能够穷理,就是法眼禅师所讲:“理极忘情谓”。教理通了,这些了解了,做起功夫来才有用,理不通不行。这五遍行在前五识里有,第六识也离不开它,第七识也有它,第八识也跑不掉,你看这五遍行多厉害。整个都是它,所以称遍行。

大家做功夫时,有没有把五遍行与五阴配合研究?两者的关系要搞清楚,如果这个观念弄不懂而想要参禅做功夫,乃至明心见性,你能见个什么性?五阴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五遍行里头也有个想,这两个想是否为一个想?或是二想?也要分得清楚。

我们打坐坐不好,是因为妄念空不掉,为什么空不掉呢?因为五遍行到处都在,所以妄念如何空得掉呢!触:身体是否舒服?气脉通不通?一触就受,感受一定知道。想:清净一点时,觉得一点妄想都没有,你自以为没有妄想,那正是思的境界。波浪性的妄念起动谓之想,像心电图慢慢地动,好像看不出有妄想,这就是思。这五遍行的五个东西,在八个识里充满着,从未间断过。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,正是五十一个心所里头的睡眠,好像人昏过去闷绝了,或累极睡着了。唯识讲这种现象是无心睡眠与闷绝,第六意识不起现行,但那不叫做空,若叫做空的话,那时冥顽不灵的顽空。

我们今天学禅,要开创新方法,不能再用老法子。不一定见桃花而悟道,世界上什么花都有,现在还有塑胶花呢!科学时代要科学禅,要把心理分析得清清楚楚,注意啊!今天科学愈发达,对我们学佛学道愈有帮助。这个时代的人修道,应该比过去的人容易才对,因为有许多科学的理论,给予事实上的帮助。可是一般人还停留在落伍的过去,真是“几多鳞甲为龙去,蛤蟆依然鼓眼睛。”鳞甲都变龙飞上天了,田里的蛤蟆还在那里呱呱叫,鼓着眼睛大发牢骚。科学在进步,所以学禅要改个方法了。

阿赖耶识等八个识,在未明心见性以前,五遍行一定存在其中的。见道证果,五遍行便转成妙用。《八识规矩颂》二:“浩浩三藏不可穷,渊深七浪境为风。”下面两句要注意:“受熏持种根身器,去后来先作主公。”人在临死前,昏迷了,前五识逐渐散坏,阿赖耶识最后才走。投胎时,则是阿赖耶识最先来。

现在科学时代,佛学有些问题来了。请问刚刚死的人,眼睛马上挖下来,放冰库里,可移植给别人,那么这眼识死了没有?

同理,肾脏移植时,肾脏的命根死了没有?

还有,佛经上讲投胎的成胎的过程,当然讲心脏。请问:现在心脏可以换上化合物的、铁的,而且人还都可以活着,这又是什么道理?我们做佛弟子的,这些问题不能不补救,不能勉强维持原说。

现在我们来看《瑜珈师地论》卷一:

“云何发起身业语业?谓由发身语业智前行故,次欲生故,次功用起故,次随顺功用为先,身语业风转故,从此发起身业语业。”

“此羯罗蓝识初托处”,投胎的时候,入胎之时,“即名肉心”,也当然不离心脏的关系,“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,即从此处最后舍”,死时最后离开。这里有个问题,那么现在的医学把心脏换了而可活,所以科学进步了,也发现与佛经有许多相冲突的地方,但对佛经的证明以及修行上,却是有莫大的帮助。古人翻译佛经,心与性界限分不清楚,有时把本体叫心,妄心,攀缘心,也是心。有时候性能叫性,明心见性也是性,性质也是性,人性叫性,男女性欲也叫性,发了脾气也叫急性,究竟此“心”此“性”是哪个心?哪个性?搞不清楚。所以连玄奘法师算在内,用肉心这两个字,用得太武断了,是有问题的。但古今字汇不同,他也没法。

人死了,意识先离开身体,第七识也先没有了,在全身还没有完全冷却之前,第八识仍没有离开。趁着眼球这一点暖、寿、识的余力还在时,如果赶快把眼球挖下来,仍可移植。这种余力有个例子,就是把蚯蚓砍成两头,两头都在滚抖,请问它的“心”究竟在哪一头?又如一种灵蛇,把它砍成三段,三段都在跳,如果这条蛇是山里的话,那段蛇头立即去找药草,相传云南白药就是这样发现,找到药草回来,马上自己把三截接起,又变成一条蛇了。请问蛇被砍成三截时,心在哪一截?

古人对这个问题有个答案,就是说当蚯蚓被切成两段时,不是心不心的问题,这叫“余力未断”,是心的业力所起的作用,称为余力未断。等于我们死了,身体还未完全冷却时,眼睛马上挖下来,这时眼识的余力还在。但医院处理却马上把它冷藏起来,这时不是又把余识冻死了吗?这又是什么道理?

所以现在学佛的人要注意,不要自己关起门来,天上天下唯我独尊,必须把佛学和科学配合起来。我们求道做功夫之所以不能进步,是因为求证的方法都是茫茫然,外加自我陶醉,自欺欺人,这些都是问题。

所以我们这一次,特别要把物理同心理两方面的资料,找出来讨论,要大家特别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