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城喻品第七
“化”,自有化无、自无化有,自无化有、自有化无;这就有一种令人不明白的道理存在。什么道理呢?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道理,不可用你心来思、不可用你言来议,这叫一个“化”。“城”,是一个大的城市。为什么要这个城呢?这个城就为“防非御敌”。防非,防不守规矩的人来侵占;御敌,御是守御,我在这儿有一种准备,敌人来了,就没有法子攻进这个城。“喻”就是个比喻。“品”是品类;这一品,在《法华经》里来说是第七品,就是〈化城喻品〉。
怎么会有个“化”?这是佛的神通所变化的;因为用神通来变化,所以就从“没有”,变成一个“有”。本来没有这个城,现在现出这么个城来,就给它起个名字叫“化”;防备着恶人与不讲道理的人以御敌,就给它起个名字叫“城”;合起来就叫“化城”。这个化城,我们首先要明白,没有这么一个城的,是变化出来的一个假城。假城,也就是一个方便城;方便城,也就是一个方便法;方便法所度的,就是方便人。
可是要知道,这完全都是假的;方便人也是假的,方便法也是假的,方便城也是假的。假的有什么用呢?没有这个假的,你就找不着那个真的。这个化城,就是给那个“宝所”预备的;化城就是“权”,宝所就是“实”。所以这个化城,是没有的,没有这么一个城;若有这个城,就不叫“化城”,那就叫“城”了。
化城,是譬喻二乘,就是声闻乘、缘觉乘。二乘,有没有这么一个“二乘”呢?没有的。那没有二乘,怎么又说出个“二乘”呢?就因为没有,才要说出这个二乘来;若是有,就不必说了!说这个二乘是方便法,所以这个“化城”就譬喻二乘的涅槃。所谓“涅者不生,槃者不灭”,就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境地上。本来无有“生”,怎么会又有个“灭”呢?没有生、就没有灭,没有灭、也没有生;这个二乘的涅槃,是权智所说的,是方便法。权智,佛用权巧方便的智慧,说的这个二乘法。
为什么要说二乘法?我问问你!你读书为什么要读小学?一开始就读大学,不就得了?一读书,十岁就得到一个博士;你看好不好?你不要读小学、也不要读中学,一读就读大学,可以不可以?不可以的。二乘就是小学,菩萨乘就是中学,佛乘就是大学。所以我在香港,我曾经对人讲,我所教的是大学的学生,不是小学的学生。小学的学生,你要给他讲一些个故事,令他生一种欢喜心,才能读书、有进步。中学,你就要给他讲多少道理。到了大学里边,你必须要令他真正学到一点东西,然后才能合格。这也是这样子!
本来没有二乘,佛就要设一个二乘。本来不需要小学,但是因为人太小了,所以要设一个小学;人长大一点,设个中学;到了二十岁,就入大学,或者十八岁也可以。那么进了大学,这是最高的学位;最高的学位里边,又分出来有学士、硕士、博士,有这么多的分别。所以这个二乘,也就是小学;学成佛,也要先入小学,然后进中学;中学就是行菩萨道,大学就是要成佛了。这么样一讲,对这化城,你们就认识了。因为你们都是读书的人,一讲学校这种的制度,你们就都明白了。噢!原来二乘就是小学啊!但是你又不要执着,这是个比喻;比喻像这个样子。
在佛教里头,最主要的就是成佛。但是一般人,你若突然间就叫他说:“你来学佛,可以成佛了!”他就怕了!“佛是个什么?为什么我要成佛呢?”他不懂的,所以就设立一个小学。小孩子一开始,你就给他一个博士学位,他也不知道是个什么,什么是博士啊?因为他年纪太小,知识还没开呢!你突然间就给他最高的学位,他也不懂。所以这个化城,就譬喻二乘的权智、二乘的涅槃,就是权巧方便所说出来的这么一个名称。根本没有这么个名称,那么因为是权巧方便这种力量,所以就“无而说有”。
有一个人,听讲到这个地方,就生了退心了,说:“哦!原来佛也尽打妄语呀!没有,他又说出个‘有’来。”没有,说出个“有”,所以叫化城,这并没打妄语;这叫二乘,所以不叫它大乘,也不叫它佛乘,这是权巧方便。用这种的教体来教化众生,是教一般人防备思惑,来断除见惑,这是“偏空的涅槃”。偏空,不是中道,是偏于一边,是“偏空理”。
这个偏空理,来令众生“苏息引入”;苏是明白,息是把烦恼断了。苏息,这就是说的三藏法;三藏,就是小乘,也就是二乘人,就是声闻、缘觉。等到“二酥”的时候──酥,是酥油,就是牛油──五时教有方等教、般若教,就譬喻生酥、熟酥;这生酥、熟酥,就叫二酥。这二酥的教,就是“引”。引,就好像引导你,引导你往前走路。“入”就是开佛知见、示佛知见、悟佛知见、入佛知见,这个“开、示、悟、入”的“入”。
苏息,也就是一个“开”;“示”和“悟”,也就是个“引”。示,就是指示你,令你明白了,这是个“引”字;引,是接引。到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开权显实,就单单说佛乘,不说余乘,不讲其他的法门,这叫“入”。可是“苏息引入”,还没有到究竟的宝所,所以说它这个灭度,是个化城;这就是佛的权假方便,设施做出来的城。
在前边所讲的道理,是按照因缘所讲的;若从机来说,又有四悉檀。什么叫四悉檀?悉,按照中文的意思,是普遍的意思;按照梵语的意思,是成就的意思。檀,是布施。有四种的悉檀,能成就四种的布施,也是普遍来做这四种的布施。
(一)世界悉檀:能得世界益,就是本来没有又有了;有了,又能看见;看见,又能生出一种欢喜心,这叫世界益,世界都得到好处、得到利益了。
(二)为人悉檀:能令人得到苏息、明白;这就是为人益,对人有利益。
(三)对治悉檀:能防非御敌,这是一种对治益;防非御敌,这都是一种对治的性质,所以这得到对治的益。
(四)第一义悉檀:最后,得到灭度,这就是得到第一义,得到第一义的利益。
佛以这四种来说法,普遍施于一切众生,所以叫四悉檀;这是对着“机”来说的。若对着“应”,也有四种说法;应,是指佛的应身。
(一)佛用这权巧方便的法设立一个城,令人得到世界益,这叫世界化。
(二)令一切人生小善,而不生大善,这叫为人化。
(三)除去见惑和思惑,这叫对治化。
(四)得到大乘、大果,最后得到成佛,这叫第一义化。
在三藏教的人,他对这个涅槃,生一种的安稳的想:“入涅槃是最好了!这个地方什么麻烦也没有了,什么烦恼也没有了,什么是非也没有了!”所以二乘这三藏教的人,就对“涅槃”是特别有好感。他对涅槃也生一种灭度想:“我证得涅槃,就不生不灭了!”他看三界如牢狱、生死如冤家,他说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这三界,这就是牢狱;生死,这就是我的仇敌。所以他要快一点入涅槃。藏教的人是这样子,通教也是一样的。
通教也是二乘人,也是对于“涅槃”生有一种安稳的想;说是得到涅槃是最好的,对这个三界,他都没有兴趣了,所以要做独觉,又做自了汉。好像有的人,看见所有的人都不好,就觉得我自己好;所以要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住,那是最妙了,有人,就很多麻烦。
菩萨不是这样子,“你越不好吗?我越接近你多一点!不能离开你,专门度不信佛的人!你不信佛吗?我用种种的感应、感化的力量来感动你,令你发菩提心!”这是菩萨的境界。所以菩萨和二乘人完全不同的,就好像父亲找儿子,遇到一条很危险的路,这是往危险的城市;他一只脚就到这个城的里边,另一只脚在城的外边。他这时候也知道这城里边最危险了!可是他想起他的儿子,也不管自己危险,所以就到危险的城市。这是比方佛和菩萨到险城里边,发誓度众生。
菩萨他发愿“伏余习”,他还有这么一点点的余习没有断;所以他说:“我不断了!我去到险城里边去,到那个生死里边去,不证得这真空的理体。”所以这叫“伏余入生”,伏他这个余习,来再到这生死里边来,这是菩萨发心。
前边所讲的是藏教和通教,现在讲别教。藏教是阿含时,通教是方等时,别教是般若时,圆教就是法华涅槃时。别教也有个城,叫“不道城”;这不道城如化,好像化了是的。他用这个城来防备危险。菩萨在这城门来回这么走,把这当作一个方便城,断除见惑和思惑。虽然断除见惑、思惑,他还不说这种的境界是到了最高的境界,所以叫“不道城”。好像二乘,他就说他所得的涅槃是究竟的;其实不究竟!菩萨是净佛国土、游戏人间、教化众生,所以他知道这不是究竟法。在圆教的意思,他知道没有贼;没有贼,所以也不要有城;不要有城,所以这个城,就叫“化城”。这〈化城喻品〉就是根据圆教的道理而立名,所以这一品的题目叫〈化城喻品〉。
藏教和通教,认为涅槃是到极点了,不是化城。别教的菩萨,认为这种境界也不是到极点,也不是化城;这是菩萨的境界。圆教,佛的境界,就说这种境界不是到极点了,而是一种变化城,这叫非极非化,这是圆教。非极是化,是圆教的意思;非极非化,也是圆教的意思;是极是化,也是圆教的意思;是极非化,也是圆教的意思。这圆教怎么叫“圆教”?就是你怎么讲都可以,它圆融无碍的;就像水似的,“决诸东方则东流,决诸西方则西流”,在哪一个地方有缝,就往哪个地方钻。圆教是圆融无碍的,就是儒教所谓左右逢源,你怎么讲、怎么对;左右都是源头、都到这个源头,左边也有水的来源,右边也有水的来源。这若详细讲,叫约教;以约教讲起来,太多了!不过我先给你们念念这个意思,提一提这个名,然后慢慢地研究,你们去发掘你们自己的智慧。这是“化城”大概的意思。
什么叫“约教”?讲经有“因缘、约教、本迹、观心”这四种讲法。在佛一生所说的法,分为五时八教;现在讲了四时,没有说华严时,八教也只说了四教。佛最初说的三藏教,就是阿含;然后说方等,这是通教;再说般若,这是别教,最后说法华涅槃,这是圆教。那么佛就“弹偏、斥小、叹大、褒圆”。弹偏,弹就是批评他不对;说你这是偏空!这叫弹偏,批评他不合乎中道。斥小,斥是喝斥,就是有一点骂的意思;说你们这些个小乘,是焦芽败种,太没有用了!叹大,说大乘才是最妙的佛法,啊!这大乘法真不可思议,无上甚深微妙法啊!褒圆,褒是褒奖;就是说它最好了,再没有这么好的了!圆教是最妙的,所以叫《妙法莲华经》;在《妙法莲华经》所说的道理,都是圆融无碍的,都是不可思议的道理。
有的人就说,这一品很多地方都讲的因缘、讲的过去的事情,为什么不用“宿世品”,怎么就用一个“化城”呢?这化城,是权法;经,是实法、是实智。所说实智的道理,为什么把实智不要了,用这权的名──用这“化城”来名这一品呢?不错,这一品在前边所说的,都是过去、宿世的因缘,不知道有多少劫以前的事情;而后边,就举出这么一个“化城”来作比喻。因为举出这个化城正是显这实智,这叫“动执开权”。动执,以前二乘人都不动、都入定了,在那地方,一天到晚都要得到涅槃、要在涅槃上;就常常在那个地方,生安稳想、生灭度想:“我现在所作巳办,大事已毕,不受后有了!我没有什么问题了!没有麻烦了!”在涅槃这儿,就住下来了,不往前再去修行、不往前再研究了,这叫执,是个执着;他执着什么上呢?这二乘人,就执着涅槃上了!所以现在动执,给他活动了。开权,把权法给开开了,说你那个不对啊!所以这斥小,就是说他的不对,你还要再往前去修行!那么现在就给他动执开权了!所以这品的名字,叫〈化城喻品〉。我们对佛法,一切时、一切处,听了之后,不要生一种执着,要把执着没有了!
E3.因缘说周(分二)
F1.正说因缘 F2.授下根记 F1(分二)
G1.先明知见久远 G2.正明宿世因缘 G1(分二)
H1.长行 H2.重颂 H1(分二)
I1.明所见事 I2.喻明久远
今I1
佛告诸比丘,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,尔时有佛,名大通智胜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,其国名好城,劫名大相。诸比丘!彼佛灭度已来,甚大久远。
佛告诸比丘: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;这一句,是经家叙述事情说的,就是阿难说的。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:这是佛说的了。佛说“乃往”,就是指明了过去的因缘。乃在往昔,有无数无边那么多的阿僧祇劫。尔时有佛:在那个时候,有一位佛名大通智胜如来:大通,就是有大神通;智胜,他的智慧能胜过一切。大通智胜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:
(一)如来:就是乘如实之道,来成正觉。
(二)应供:这位佛,应该受人天的供养。
(三)正遍知:他是一个正知、遍知。
(四)明行足:他的智慧和行为都圆满了,他修道德也圆满了。
(五)善逝世间解:他到那个最好的地方,是一个世间最聪明的人。
(六)无上士:没有再比他高上的了,他是“天上天下无如佛,十方世界亦无比;世间所有我尽见,一切无有如佛者。”
(七)调御丈夫:他是调御三界的一个大丈夫。
(八)天人师:他是天上天人的师父,也是人间人的师父。
(九)佛:他的名字叫“佛”,就是一个大觉悟者。
(十)世尊:这世、出世都要恭敬他。
其国名好城,劫名大相:大通智胜佛的这个国土,就叫“好城”;因为没有恶人在这儿,都是善人。他这时候的劫名,就叫“大相劫”。
佛叫一声诸比丘!彼佛灭度以来:这位大通智胜佛入涅槃到现在,甚大久远:甚大,就是非常之大。大,也就表示远大;久远,就是时间非常的长。有多久、多远、又有多大呢?佛现在就给举出一个比喻来了。
I2.喻明久远
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,假使有人磨以为墨,过于东方千国土,乃下一点,大如微尘;又过千国土,复下一点;如是展转尽地种墨,于汝等意云何,是诸国土,若算师,若算师弟子,能得边际,知其数不?不也,世尊!诸比丘!是人所经国土,若点不点,尽抹为尘,一尘一劫,彼佛灭度已来,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,我以如来知见力故,观彼久远,犹若今日。
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,假使有人磨以为墨:譬如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的种;地种,就是“土”,就所有的微尘。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将地上所有的微尘,来磨得像墨汁。我们写毛笔字这个墨磨成写字的墨汁;你们现在用的是墨水,没有磨。本来那墨要慢慢这么磨,磨墨的时候,你不能用重手、用大力量,要慢慢磨;“轻研墨”,这叫慢慢的研墨;研得那个墨一点渣滓都没有,就比面粉都细,写出字来也好看。我先讲讲经文,讲完了,我给你们讲一个磨墨的故事,很有意思的。
过于东方千国土,乃下一点,大如微尘:往东边走,走过多少呢?千国土,是这个国的一千国土,不是一千个国家,就一千个大千世界。经过东方一千国土这么远,点下一个墨点;这个墨点是很小的,就有微尘那么大;不是说这一点好像有月亮、或者太阳那么大,不是的!就一粒微尘那么大。又过千国土,复下一点:又经过一千国土的时候,再点下这一点墨。这一点,比以前那一点也不大、也不小,还是一粒微尘那么大。如是展转尽地种墨:把这个地种所研成的墨,都下完了点。
于汝等意云何:在你们的意思里头,你们认为怎么样?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下一点,把这个地种的墨都点完了,你说这有多少个三千大千世界?所以说无量。是诸国土,若算师,若算师弟子,能得边际,知其数不:所点的国土,假如擅于算数的人,或者这个算术师所教出的学生,也算不出来。有多少?你说有多少个国家?算不出来。他能知道有多少国?有多久远?知道它这个数吗?不也,世尊:不知道!世尊。这是诸比丘答覆佛的问。
那么佛又说,诸比丘!是人所经国土,若点不点,尽抹为尘,一尘一劫:你们各位比丘!这人所经历的这一些国土,或者他到这儿点一点,或者他没有点到的;这所有的国土,再把它都磨成微尘;以每一粒微尘算作一大劫。彼佛灭度已来:而大通智胜如来灭度以来,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:就超过这个数目,比这个数目还多过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那么多。我以如来知见力故,观彼久远,犹若今日:我用佛的智慧,来看一看这个久远的劫数,就好像今天似的,没有多远。
现在我讲一讲研墨、磨墨。你磨墨,一看你磨这块墨,你这个人心是好、不好,就知道了!你墨若磨得偏了,你这个人心就不正,这叫“墨磨偏,心不端”;心不端,就是心不好。“字不净,心先病”,你若写字,把字写得一点也不干净,写得污浊邋遢的,墨到处都是,这是心里头有病。由你写字和磨墨,就知道你这个人是怎么样子。在中国说“轻研墨”,研墨要轻轻的。“重膏笔”,膏笔的时候,要重一点,不要那么多墨,这都有道理的。你学写字,不要连膏笔也不懂、连研墨也不懂;就用墨汁,很方便的,把本来的意思不知道了!这是研墨的道理。
我今天给你们讲,不是讲研墨的道理,是讲研墨的一个故事。这个故事,出在中国的唐朝。你们每一个人虽没有见过面,大约在读书的时候,都认识这位唐朝的大诗人,谁呢?李太白!他是四川的人;他的祖先,据说就是李陵。李陵,古文上有篇〈李陵答苏武书〉,是汉朝一个将军,投降匈奴;匈奴,就是现在的蒙古。李白生来非常聪明,但就是不守规矩,到处去搞是搞非的。他好学武术,“十五好剑术,三十成文章”,十五岁时就学着舞剑,三十岁时,他的文章就写得好了。那么三十成文章,在二十几岁没有成文时,他就去考试。当时有位贺之章,是个做很大官的,就特别的欢喜他:“今科的状元,一定是你了!我给你说一说,我到那儿给你讲一讲人情!”
当时的主考是谁呢?是杨国忠和高力士。这杨国忠,就是杨贵妃的哥哥;杨贵妃,你们大约都知道吧?高力士,是个太监,也很有势力的。太监,就是皇帝用的宫人,把男根割去了的那种。那么他们两个做主考,这贺之章比他们官小一点,就同他们讲:“这个李白,文章特别好,这个状元应该给他!”这叫“取他”,就是说,这个状元应该是他。杨国忠、高力士一听,说:“他这个德行!你受他的贿赂了?你现在应该给我们一千两银子,然后我们才可以给你人情。你受贿赂,你把钱独享,就想得到状元了?岂有此理呢!”你看!当时也就是贿赂通行了。贿赂,就是贪赃、要钱;贪赃卖法,这叫“贿赂通行”。就是要给他们一点钱,他才给他当状元;他以为贺之章受了贿赂,没有分给他们一点,就非常的不高兴。
等考试的时候,李白第一个交卷子,以为这个状元一定是他的了,他也就很神气的就去交卷子。杨国忠一看这个卷子,说:“哎!你写的这种文章,你的资格,只可以给我做磨墨的工作!”说你这个文章太不好了,你仅仅可以给我做磨墨的工人。高力士一听杨国忠这么样讲,他更摆起架子了,“给你磨墨?这种文章,给我提鞋,我都不用呢!”就给我穿鞋,他都不够资格!李白这个时候,气得可真没有法子忍了,说:“好!我们慢慢地见!”就走了,他这状元也没有考上。
李白因为他不得志,这样子去考试,受这种打击。你看!杨国忠说,他只可以给他磨墨去;高力士说,他的本事,只可以给他提鞋,甚至于都不配给他提鞋。这么样受这个大刺激,所以李白好喝酒,也这是环境造成的。他这时候太不高兴了,愁闷的时候,就藉酒消愁。一喝,喝得醉了,什么也都不想了,也就没有气了!一天到晚都喝酒,喝酒喝得成了神仙。他这诗:“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;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言曾是酒中仙。”李太白能喝一斗的酒;斗酒,指喝很多,能写一百首诗。他在西京长安那儿的街上,在卖酒的家里喝酒喝到睡着了,就在那儿住了。天子叫他说:“你来啦!同我喝喝酒了!”他说我不上天子那艘船,说我是酒里头的神仙。
这个世界上,你不要欺人太甚了,欺人太甚,随时就会遭果报的。李太白受杨国忠、高力士这样的污辱,他心里很放不下的:“将来有机会了,你看我怎么收拾你!”根本他也不是一个做官的,只是一个平民,有什么机会呢?他报仇的机会是很少的。虽然佷少,可就有了!有了什么机会呢?
在考试完没有好久,高丽── 我们叫“高丽棒子”,这儿叫 Korean ── 就来了一封信,给中国唐朝的皇帝,这封信写的是高丽字。高丽本来是用中国汉字,但是它这时候自己创出来一种文字;给唐天子,也就写了这么一封用高丽字写的信。当时不是像现在,各国的学生到我这儿读书,我们的学生到你那国家去读书,没有的。当时中国人认识高丽文字的,不要说很少,根本就没有。高丽人就是故意叫中国人不认识字,“你们这么大国,大国又怎么样啊?连我们的文字都不认识呢!也不知道人家是说的什么!”如果不认识,那么他把中国就看不起了。以前所有的外国,都是给中国年年进贡、岁岁来朝,都要去朝拜中国的。
来了这么一封信,天子不认识这个字,给所有的文武百官,说谁认识这个字?读出来给我听一听!啊!没有人会读,一个认识的也没有!那些做官的,说是文学的博士啊!或者是文学的什么士啦!也不认识这个字。这时候,就贴出来告示,皇帝征求谁能读这封信,就给他高官做;但是也没有人会,也没有人可以有这个机会来做高官。
这个时候,李太白还是在贺之章家里;贺之章回来,就愁眉不展的,很忧愁的样子。李白因为和他是朋友,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忧愁呢?贺之章就讲这个因缘,说是高丽人现在要给中国添麻烦,来了一封信,没有人认识这个字。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,说不懂这个文字,未免太丢人、太倒架子!李太白说:“哦!我可不可以看一看啊?”贺之章说:“你懂吗?”“我当然懂了!这个没有什么问题嘛!”“那么我到天子那儿推荐你!”
第二天,贺之章就对皇帝说:“现在有一个人,他懂高丽的文字,叫他来看一看这封信,可以吗?”
“那当然好了!我们现在就找人才的嘛!这个人才,怎么前一次考试,他没来考呢?”唐玄宗说。
“哦!他来考试,杨国忠、高力士不愿意取他啊!”贺之章说。
“哦?那赶快宣他来!”唐玄宗说。
贺之章本来一来的时候,已经把李太白带来了,那么就请他见驾。见驾,皇帝问他可以吗?他说:
“这个小事情!没有问题的。叫这个高丽人来当面看着,我当面给他写回书,以表示我们天朝人才济济。但是我有个条件,因为前一次来考试,没有中,我现在还是一个普通的平民,现在得要特别优待我!”
“当然!怎么样?你说!”皇帝说。
“我要杨国忠给我磨墨,要高力士给我脱鞋。若能这样,叫外国人一看,他就知道我是个什么身份,就会对我们国体尊重了!”
皇帝当时是用人的时候,也不想这个杨国忠和高力士都是最高的大官,说:“好!好!好!这么样子,这是特别的情形之下,可以的。”皇帝答应了,那高力士和杨国忠怎么敢不做呢?所以皇帝就把高丽的使臣叫来,然后就吩咐杨国忠,说:“丞相杨国忠!你要现在要给我们这个最高的学士来研墨!”这个圣旨,杨国忠怎么敢不干呢?以前他要李太白给他磨墨,但是没有磨,这回真是给做磨墨的工人了。那么高力士就过来李太白坐的地方,就把他鞋子给脱下去了。
这个高丽使者一看,哦!这是个什么人啊?这么大的官都来给他做仆人,啊!这不得了了!李太白说:“先拿酒来!”就在朝廷里头,他把酒喝够了。酒喝完了,就念高丽来的这封信,然后翻译中国话给皇帝听。这高丽人一看,吓坏了,哦!这中国真是有人才的,我们这个小国家,还是不可以看轻中国。李太白喝醉酒了,又给写一封回信:“你赶快走!赶快回去!”这叫磨墨的故事。这高丽人,是叫他跪着的;他叫这高丽人来看的嘛!当面看着来做这个。
H2.重颂(分二)
I1.颂明所见事 I2.颂喻明久远
今I1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
尔时:在这个时候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释迦牟尼佛愿意把这个意思说详细一点、再说一说,所以又用偈颂来讲一遍。
我念过去世,无量无边劫:释迦牟尼佛说,我想起来在过去世的时候,多长远的时间哪?这个时间非常之长远的,怎么样长远法呢?无量无边劫,没有数量、没有边际那么多个大劫。有佛两足尊:那个时候,有一位佛出世,这一位佛也是两足尊。两足,有的人,就以为是“两只脚”,因为中文“脚”也叫“足”,就翻译成“两只脚”了。这个“足”是充足;两足尊,是福足慧足,福也充满了,慧也充满了。这一位佛,名大通智胜:他的名叫大通智胜如来;因为他的神通最大,没有比他神通再大的了;他不单神通大,而智慧也大,他的智慧能胜过其他一切的智慧。
I2.颂喻明久远
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
如人以力磨:有多远的时间呢?我现在给你们举出一个比喻,好像有人以他的力量来磨墨,磨多少墨呢?三千大千土,尽此诸地种,皆悉以为墨:三千大千世界国土这个地种的墨;把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国土都合到一起,都把它磨成墨汁。过于千国土,乃下一尘点:再超过去一千佛国土这么远的世界,就点下一个尘点;如是展转点,尽此诸尘墨:像这样子展转来点,过一千个大千世界点上一点、过一千个大千世界点上一点,把三千大千世界用以为墨的墨汁都点没有了。你算算这经过多少个三千大千世界?
如是诸国土,点与不点等,复尽抹为尘,一尘为一劫:像这样子这么多国土,或者点上一个墨点的国,或者连尘点都没有点的国,统统都算在内。把所经过的这么多国土,统统都抹成墨。在每一个世界里头,就有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尘;每一个尘点算做一个劫,所有的尘,再把它集成为劫。此诸微尘数,其劫复过是:这么多的国土,所有微尘数目的劫;大通智胜佛成佛以来的劫数,比这个数目还多。彼佛灭度来,如是无量劫:大通智胜如来入涅槃到现在,有像前边所说无量无边这么多劫。这么多的劫,以算术师和算术师的徒弟来算,也算不出来这个数目,但是怎么样?
如来无碍智,知彼佛灭度,及声闻菩萨,如见今灭度:以如来这种无障碍的智慧,能知道大通智胜佛以及声闻、菩萨已经灭度到现在;虽然是这么长远的时间,可是以佛的无碍智来看,就好像看见这位佛现在正灭度一样。诸比丘当知:你们这些个比丘应该知道,佛智净微妙,无漏无所碍,通达无量劫:佛的智慧是清净微妙的,没有一些个漏,也没有一切的障碍,他能通达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劫。
G2.正明宿世因缘(分二)
H1.长行 H2.重颂 H1(分二)
I1.明结缘之由 I2.正明结缘 I1(分二)
J1.远由 J2.近由 J1(分二)
K1.明大通智胜成道 K2.明十方梵王请法 K1(分五)
L1.佛寿长远 L2.成道前事 L3.正明成道 L4.眷属供养 L5.请转法轮
今L1
佛告诸比丘:大通智胜佛,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。
佛告诸比丘:释迦牟尼佛告诉这所有在法华会上的大比丘,大通智胜佛,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:大通智胜佛的寿命,有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,有这么多的那由他;那由他,就是没有数那么多的一个大劫的数目。
L2.成道前事(分二)
M1.明所经时节 M2.明诸天供养
今M1
其佛本坐道场,破魔军已,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而诸佛法不现在前。如是一小劫,乃至十小劫,结跏趺坐,身心不动,而诸佛法犹不在前。
其佛本坐道场,破魔军已:这位大通智胜佛出世以来,他去修行,坐菩提道场,破除一切魔军之后。
我们人修行成佛的时候,魔都来考试。你知道佛成佛是怎么成的?就是那魔来考试。魔现种种的美女来考试你。你修行,平时你没有这种欲心了,到真要成佛的那时候,魔派他那个天魔女来,就想去破佛的道业。这时候,佛若一动还有这种贪美色的心,就会不成佛;若没有,就成佛了!那么释迦牟尼佛将要成佛的时候,魔王波旬派一群魔女去了,释迦牟尼佛一看见本来生得很美貌的魔女,他就想:“你现在虽然这么美貌,过了三十年、四十年、五十年之后,你就老得面上也现出褶子来了,又有鼻涕,又有口水,眼睛有很多眼眵,面上很多皱纹,不过也就是一个臭皮囊而已嘛!你美貌又能怎么样子?”他这么一看,这就是明白她是怎么一回事了;明白怎么一回事了,就不会被她所迷。释迦牟尼佛这么样一观想的时候,这些魔女也即刻就变成面上又有皱纹、眼睛也睁不开、污浊邋遢的样子。魔女自己回光返照,一看自己是这么个样子,这怎么可以来魔释迦牟尼佛呢?就跑了!这没魔得动。魔变种种的形象,来考验释迦牟尼佛,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成佛了。
所有一切佛成佛之前,也都是要经过这样子的考验,所以这叫“破魔军已”,就是把魔王的军队给破了、给战败了。
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而诸佛法不现在前:这位大通智胜佛就是将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果位的时候,因为他没有能证得佛果,所以佛法还没有出现在前。
如是一小劫:这么样子经过一小劫。什么是一小劫?你们记得吗?一增一减,十三万九千六百年,这是一个“劫”;集一千个劫之后,这是一个“小劫”,你算有多长时间?好像果某说,到这儿学佛法学了两年,什么也没得。两年,那又算一回什么事啊!那好像一分钟似的!在佛法来讲,这不算一个什么很长的时间。你看!这位大通智胜佛坐那儿,坐了一个小劫,你算算这多长!他在那儿坐这么一个小劫,这佛法也没现前。不单是一个小劫,乃至十小劫,结跏趺坐,身心不动:一个劫,佛法没现前;到十个小劫,佛法也没有现前。他在那儿结跏趺坐,身心不动;身也没有晃,也没有摇摇摆摆的,心里也没有动。身不动,那还不算一回事;你心不打妄想,这是不容易的,所以心也不动。而诸佛法,犹不在前:一个小劫再加十个小劫,就十一个小劫了。十一个小劫,也没有证得佛果。
M2.明诸天供养
尔时忉利诸天,先为彼佛,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,高一由旬,佛于此座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适坐此座时,诸梵天王,雨众天华,面百由旬,香风时来,吹去萎华,更雨新者,如是不绝,满十小劫,供养于佛,乃至灭度,常雨此华。四王诸天,为供养佛,常击天鼓,其余诸天,作天伎乐,满十小劫,至于灭度,亦复如是。
尔时忉利诸天,先为彼佛,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,高一由旬:在这个时候,三十三天的天主,早早的就为这位佛,在菩提树下,敷设这么一个师子之座。这师子座,高有一由旬;这个“由旬”,就拿它当“小由旬”,有四十里这么高。佛于此座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佛即时就坐在这师子座上,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。
适坐此座时:在坐师子座的时候,诸梵天王,雨众天华,面百由旬:这一切的大梵天王,雨下天华,天华乱坠,散落于周围有一百由旬,就是有四千里这么多的地方。一由旬四十里,一百由旬四千里。香风时来,吹去萎华,更雨新者:在这时候,都有一阵阵香风常常吹来,把天上散下来的华,一乾枯了,这香风就把它吹去了,又散下新的华。如是不绝,满十小劫,供养于佛:像这样子不停的供养,满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,用这天华来供养于佛。乃至灭度,常雨此华:乃至这一位佛灭度之后,也常常散这种天华。
四王诸天,为供养佛,常击天鼓:同时,这四大天王,常常击响天鼓供养于佛;其余诸天,作天伎乐,满十小劫:甚至于其他所有的诸天,常常奏种种天上的音乐来供养于佛,如此满十个小劫。至于灭度,亦复如是:乃至于等到这佛灭度,也都是这样子来供养,没有停止。
L3.正明成道
诸比丘,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,诸佛之法,乃现在前,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诸比丘: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诸比丘们说,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,诸佛之法,乃现在前:大通智胜佛经过十小劫,就是开悟得成正觉、得成菩提的法,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他才证得着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。
L4.眷属供养(分二)
M1.明亲近供养 M2.颂叹庆德
今M1
其佛未出家时,有十六子,其第一者,名日智积。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,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皆舍所珍,往诣佛所,诸母涕泣而随送之。其祖转轮圣王,与一百大臣,及余百千万亿人民,皆共围绕,随至道场。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,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。
其佛未出家时,有十六子:在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之前,他有十六个儿子。其第一者,名曰智积:他第一个儿子,名字就叫智积,以智慧来积聚种种的功德,所以才能作为佛的儿子。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:因为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,转轮圣王是富有天下,所有天下都归转轮圣王管。那么这些个转轮圣王的孙子,各有珍异。珍,就是非常宝贵的东西;异,就是一般人所没有的。要最富有的人,才能有这种珍贵奇异的、最好的那种玩具。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皆舍所珍,往诣佛所:可是当他们听见父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,立刻都把他们所有最欢喜的东西都舍去了,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,就是那菩提树下。
诸母涕泣而随送之:这十六个王子,也可以说是,一个母亲生出来十六个王子,也可以说,好几个母亲生这十六个儿子;所以这个“诸”字,可以当“一”字讲,也可以当“多”字讲。你在这个地方,不需要像八股先生似的,一定“之乎者也矣言哉”那么去用那些个字,你应该把它看活动了。“诸母”,可以说,就是他亲生的母亲,哭哭啼啼的,把她儿子送到他父亲那儿去了;也可以说,这十六个儿子有好几个母亲,大家一起都送她们儿子,到佛那儿去。涕泣而随送之,你看!这女人!就是佛的太太,也是个女人;所以她没有旁的方法,一有事情就哭!现在她的力量没有大通智胜佛的力量大了,本来这十六个儿子都跟着她,天天都孝顺他母亲;但是现在一听说他爸爸成佛了,就要跟着爸爸去修道,不跟着妈妈了。不跟着妈妈,妈妈留也留不住了,于是就哭,那么哭后又送。
其祖转轮圣王,与一百大臣,及余百千万亿人民:他们的祖父,也是一位转轮圣王;他带领一百个最高的官,以及所有这一些个国家里头的人民,皆共围绕,随至道场:大家都一起到佛成道的那个地方去了,都到这个菩提道场。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,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:咸,当个“全”字讲。转轮圣王和一百个大臣,以及这百千万亿的人民,都愿意亲近大通智胜如来,又来供养着佛、又恭敬着佛,又尊重于佛、赞叹于佛。
M2.颂叹庆德(分二)
N1.颂叹佛因果 N2.颂庆己所遇
今N1
到已,头面礼足,绕佛毕已,一心合掌,瞻仰世尊,以偈颂曰:
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岁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寂然安不动 其心常澹泊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
到已,头面礼足:他们到了佛的面前,五体投地,头面礼足,头和面都接到地下,恭敬顶礼。五体投地,就是两只脚、两只手,再加上一个头;都投到地下,这两只手翻过来,伸出来托着佛两只足,这叫接足礼。绕佛毕已,一心合掌:就右绕三匝,向右这么围着佛转三转;绕佛完了之后,都专一齐心,合起掌来。这“合掌”也就是表示一心。瞻仰世尊,以偈颂曰:这一切的人都瞻仰佛。瞻,就是眼睛看着佛,目不暂舍;仰,是仰起头来看佛。因为佛那个法座,前面不是说有一由旬那么高?所以他们要往上来看,就是用偈颂来赞叹佛。
这位转轮圣王和一百个大臣,以及无量百千万亿的人民、这十六王子,和他们这些个母亲,都赞叹大通智胜如来,说,大威德世尊,为度众生故,于无量亿岁,尔乃得成佛:世尊!您是最大威德,是世、出世之尊。为救度十方一切众生的缘故,所以在经过无量亿数目这么多的时间,现在才成就佛果。诸愿已具足:您以前所有的愿力都具足了、都圆满了!
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,一定要发愿。在十二月初八那天,因为是释迦牟尼佛成道;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释迦牟尼佛成道日,都发一个愿。诸佛成佛,用什么成佛的?用愿成的;他若没有发这个愿力,也不能成佛。我们为什么想修行,但又不能吃苦、又不能精进?修行修行,精进了两天半,到第三天就不精进了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没发过愿。我们常常存的心,都是自私自利,就是存这种罗汉的心、小乘的心──我只管我自己,不管他人。我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,不管其他人修不修道;甚至于自己一举一动,都是为自己作着想,不为众生作着想,这叫自了汉。为什么是自了汉?就因为没有发过愿。
这个愿是最要紧的!但我们也不能说是,我发愿就发观音菩萨那十大愿,又发普贤菩萨那十大愿,或者发阿弥陀佛那四十八愿,或者发药王菩萨那个十二愿!那是过去佛、过去菩萨发的愿。你不能跟着过去佛、过去菩萨发同样的愿。他发的愿,是他已经发过的;你现在发愿,要发你自己的愿。不是说我发的愿就像阿弥陀佛那个愿,你现在或者发的愿比阿弥陀佛更大,都可以的;或者你发的愿,比观音菩萨更大,也可以;但是你不能说他发这个愿,我就发这个愿,因为你不是阿弥陀佛、你不是观世音菩萨、普贤菩萨。“或者我是阿弥陀佛的化身,现在我就发阿弥陀佛的愿,那不是一样吗?”那也不可以的。你这回化了,又再来过。就好像钢铁,你烧化了,另造出一个器皿来;没有化以前,你是那个器皿,现在化了,是另一个了。
以前你是在造铁道的,好像铁路的路轨;那么现在把这铁路的路轨化了,又造成火车了。你要是说,我这火车,还想去做路轨去,怎么可以的?因为变了!你是阿弥陀佛的化身,我也不反对你这个说法;但是你再来一个新鲜的。现在这个世界都是要新鲜的,所以佛、菩萨、阿罗汉发愿,也都要发新鲜愿,不要发旧愿。那么旧愿有一个现成的,谁都可以发,那是菩萨所发的通愿,就是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”所以我们每一个修道的人,都要发愿。好像阿弥陀佛发那个愿,是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,他发那四十八愿;他生生世世都依照这四十八愿去修行,可以说生生世世都发这四十八愿,发得不知几个大劫,才成佛、才成就极乐世界。
所以我们现在还在初发心学佛的时候,应该发愿。就算你是老菩萨,发心发很多了,也应该发一个坚固的愿。我们现在遇着佛法,这都是在多生多劫,种这种佛的种子,所以现在才能遇着这个。我们放上整个的精神来研究佛法,所以你们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没有发愿的人,以后你们想要发愿,还可以把你们那个愿文写出来。譬如,第一个愿,我愿意度蚂蚁成佛;第二个愿,我愿意度蚊虫成佛;第三个愿,我愿意度永远不成佛的众生一定要度他成佛。
好像有人发愿要到北俱卢洲去成佛。为什么呢?因为北俱卢洲那儿没有佛,他就想到那地方去成佛;那时就有很多人来恭敬、供养、赞叹、尊重他了,因为没有其他的佛再来了!他想得也很奇怪的,到其他的世界去,有那么多佛,或者我这个佛,就没有人供养了;到北俱卢洲去,那个地方没有佛,到那地方成佛去,这也不错!我当时也很欢喜他这个愿力;我随着也就发了一个愿:“他这个愿力,我决定保证他成功的,因为这是很特别的。”这个世间的事情,都可以转变,没有一定的。有人发愿到那地方去成佛,那地方将来也就会有佛出世了;以前因为没有人发愿到那儿去成佛,所以到现在北俱卢洲还是没有佛法。那愿是最要紧的,你若发了愿,你想不修行,是不行的。“不行啊!我有个愿力,我一定要修道的。我发过这个愿,就要满愿。”于是想不修行,又修行了!这愿是很要紧的。
善哉吉无上:善哉,就是好得很。怎么好得很呢?吉无上;吉,是吉祥,最吉祥;无上,没有比佛再高上的了;佛是最高无上的,所以叫“吉无上”。世尊甚希有,一坐十小劫:这位大通智胜佛,是非常希有的,不容易遇着的。为什么?他一坐,坐了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。
身体及手足,寂然安不动:佛在那儿坐的时候,经过十个小劫这么长的时间,他的身体和手足,仍静然安住不动。静然,就是安然的样子,很安静的。安,身也不动、心也不动。其心常澹泊,未曾有散乱:本来经文是“其心常憺怕”,这个“憺怕”字,是用竖“忄”的,这是错字,应该是“澹泊”,是有三点“氵”。“憺、澹”,生字都通,大家要记得。“散”字,读“伞”音。在这个十个小劫的时间,他的心都很淡泊,没有一点尘垢,也没有散乱。究竟永寂灭,安住无漏法:佛已经得到究竟的寂灭,所以经过十个小劫,他也身心不动,安然住在无漏法的境界上。
N2.颂庆己所遇
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
今者见世尊,安隐成佛道:现在我们看见世尊的相好;这就像阿难看见佛的相好。世尊安安然然地成就佛的道果了。我等得善利,称庆大欢喜:佛成佛了,我们这一切众生都得到最大的好处了,所以大家共同的庆贺、共同的赞扬,也都生一种欢喜心。
众生常苦恼:所有的众生,就是常常地有一种苦恼。盲瞑无导师:盲,就是没有眼睛;没有眼睛,应该有人来引导,才能到路上。瞑,就是在一种黑暗的地方;在这黑暗的地方,也应该要有一个导师引导你,好除去这个黑暗。但是现在没有,为什么没有呢?就因为没有佛。不识苦尽道,不知求解脱:这一切的众生,都不知道“了苦”的这种道路,不知道“离苦得乐”这种道路,不知道“背尘合觉”这种道路,也不知道想方法来得到解脱。这好像什么呢?长夜增恶趣,减损诸天众:好像在漫长的黑夜里边一样,增加恶道、六趣的这种业报。因为人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,天众就少了,所以叫减损。诸天的眷属,一天比一天少了;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眷属,一天就比一天多了。从冥入于冥,永不闻佛名:从冥,从这个黑暗的地方,应该走出这黑暗的地方;不但没走出这黑暗,又到另外一个地方,还是黑暗的、还是没有光明,这叫从冥入于冥;所以永远也听不见佛的名号。
今佛得最上,安隐无漏道:现在这位佛得到最上的觉果,安住于很平稳的、无漏的道果。我等及天人,为得最大利:我们这一切的人和天上的人,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,是故咸稽首,归命无上尊:所以大家才一起向佛叩头,五体投地、头面接足的把我这个身心性命都归依佛。稽首,本来是打问讯,也可以说是叩头。归,是皈依;命,是生命。把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交给佛,没有自己了!好像我们出家人,也是没有自己了,把我们这身心性命都交给佛了。无上,没有再比他更高上的了;尊,是至尊、最尊贵的;这个名号,只有佛可以称为无上尊。皈依佛之后,一定要无我相。因为你有我相,就有麻烦;不单一种麻烦,许多许多的麻烦。如果你能没有我相,一切的麻烦都没有了!就这么说“没有我”,是不容易做得到的。把我这个身心性命都归依佛,所以这叫归命无上尊。我们最重要的,就是这个生命;我们的生命都交给佛了,所以我们自己就是苦、是乐、是什么,都没有问题了!我们受苦是应该受苦,享乐也应该享乐;不要有一个“我”,这是修行最要紧的,要没有“我”!
L5.请转法轮
尔时,十六王子偈赞佛已,劝请世尊转于法轮,咸作是言:世尊说法,多所安隐,怜愍饶益诸天人民。重说偈言:
世雄无等伦 百福自庄严 得无上智慧 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 及诸众生类 为分别显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众生亦复然 世尊知众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 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 当转无上轮
尔时,十六王子偈赞佛已:在这时候,大通智胜佛有十六个王子。他这十六王子作前边的偈颂来赞叹佛之后,他们劝请世尊转于法轮:又再请大通智胜佛来说法,来转妙法轮。
佛说法,要有人请法;若没有人请法,佛就不应该说法。因为“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;道不虚行,遇缘则应。”所以说法一定要有个因缘,若没有因缘,不能说法。那么佛说法,要有人请;好像我们现在讲经,也有人请法。请法,也就是度众生;你自己不会说法,要请人家说法。所以在中国,有的斋主知道某个法师讲经讲得最好,就请这位法师来讲经;讲一座经,他就供养这个法师很多钱。这位法师在这儿讲经说法,这功德都是斋主的;斋主,就是请法的那个人。本来法师讲经,怎么会是请法人的功德呢?因为请法的人,他有一种虔诚的心,请某某法师给大家说法,利益众生,他又供养法师,所以他的功德特别大;不但功德大,而且也会得到聪明的果报。你想要聪明吗?多看经、多念经、多请人讲经。你看!聪明的人,都是做过这些个事情、种过这些个因,所以他就聪明。你们天天请法的人,将来一定会聪明、生般若的智慧。
转于法轮,就是转大法轮。什么是转大法轮?就是讲经说法。以前我不讲过转法轮的道理?你凡是在佛教里做种种的工作,这都叫在转法轮;这转法轮不是一种,是很多种。譬如你护法三宝、提倡三宝,到处给三宝来宣传,说信佛是最好的、是不迷信的,一般人给佛教安上一个名词说是迷信,这是错误的。譬如,有一班人破坏某一个法师,为什么他想破坏这位法师?他就有一种妒忌障碍心,所以想破坏这个道场;你就应该来给辟谣,说:“不是的!这个人完全是造谣言!完全是破坏三宝!”那么用这种的正义感,来把破坏三宝的人这种谣言澄清了!谣言,就是没有这么一种事情,他造出这么一种事情。
就譬如说某某法师吃肉;他也没有看见这法师吃肉。你若亲眼看见他吃肉了,那可以讲的;没有看见,就是人云亦云。或者说:“他不吃斋!他这个出家人,说是一天吃一餐,但是他常常偷着吃;人看不见了,什么他都吃,猪肉、牛肉、羊肉,什么他都做的。”你这时候,应该来护持三宝,这也叫转法轮。总而言之,翻译经典也是转法轮、讲经说法也是转法轮,听录音带,也都是转法轮,你看!那录音机也是圆的;我们这儿,现在天天都在转法轮。
咸作是言:咸,当个“全”字讲,就是大家统统地都这么说。说什么呢?世尊说法,多所安隐:世尊!请您为我们转无上法轮,能令我们一切众生得以安稳;怜愍饶益诸天人民:也请您可怜众生,而饶益众生,对众生特别有利益。诸天人民,是所有诸天的人民。重说偈言:又以偈来赞叹佛了。
世雄无等伦:佛就是世界的大英雄、大丈夫、无上士,没有可以和佛这个世界的大英雄来比的。百福自庄严:佛是三祇修福慧,百劫种相好;所以这一切的福,自己都庄严圆满了。得无上智慧,愿为世间说:佛是世界一个大觉者。大觉者,是大聪明人,就是因为得到无上的智慧了。佛自己得到无上的智慧,现在我们大家请您给这一切众生说法。
度脱于我等,及诸众生类:把一切众生都度脱了,都救度离苦得乐。不单我们现在这一些个人等;就是所有十二类众生都包括在内。为分别显示,令得是智慧:为这一切众生分别来显示,说这一切法,使令一切众生也都得到佛的智慧。若我等得佛,众生亦复然:假如我们这一切众生也成佛了,希望一切众生也全都成佛;亦复然,也都成佛。
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:佛知道这一切众生深心之所念;众生希望什么事情、有什么愿力、想求什么,佛都知道;亦知所行道:也知道众生所行的道,也知道佛所行的道。又知智慧力:又知道众生有多少的智慧力,也知道佛的智慧力。欲乐及修福、宿命所行业:众生他所愿意的、所欢喜的,和他所修的福报,以及他前生所造的什么业、种的什么因,今生应该结什么果。世尊悉知已:佛对这种种的境界、种种的道理,都明明白白、都知道。当转无上轮:现在我们大家最希望的,就是请佛来转大法轮,好度脱一切众生,皆共成佛道。
大家共同来研究佛法,若知道一点,你就做一点,不要知道而不去做;你知道,若不去做,就莫如不知道。你不知道而不修行,那是因为你不知道;你知道佛法了,就必须要修行,必须要脚踏实地,实实在在地去修行。就像走一步,就有一个脚印,走一步,就有个脚印,这叫脚踏实地,向前去修行。修行,最要紧的,要利益人;就是帮助人,不要帮助自己,把自己忘了。好像一举一动,都是来帮助人,不要管自己,这就是去修行。最要紧的要怎么样呢?不要有忌妒心、不要有障碍心、不要有烦恼;烦恼一定要断除,你若不断除烦恼,这生死不会了的。所谓断除烦恼,就是叫你变,把烦恼变成菩提。菩提,就是常生智慧,而不愚痴;烦恼,就是常常愚痴,而没有智慧。我们为一点小小的事情,不要生烦恼、不要有一种妒忌障碍,这是最要紧的!所以我们天天研究佛法,要行持佛法。所谓“说得好,说得妙,不实行,没有道”,你说得再好、说得再妙,你不老老实实去修行、用功,那不会得道的。我们现在,这儿有几个人将都要开悟的样子,可是就要修这种利益人的心,把自己忘了。
说有几个要开悟的人,有人就想了:是谁?反正不是你!因为你问了!你若不问,或者就是你;你这一问,就知道不是你了!若是你,你怎么会问呢?你想一想,我讲这个道理,很合乎逻辑?要开悟的人,就是要开悟的人,你不要问是谁;你要问问你自己:我在什么时候可以开悟呢?我在什么时候可以生大智慧呢?要问问自己,你不要问是谁。我也不知道是谁,我就对你这么讲;连我也没开悟,所以我也不问是谁。就是要实实在在去修行!
修行先要忍,什么都忍。这个“忍”,我告诉你们:忍穷,越穷越好!穷吗?我忍着它,没有钱,最干净了!贫道、贫道,修道就要穷;一有钱,就有麻烦了!一有钱,就不会修行,所以要穷。忍饥,没有饭吃吗?明天就有了!今天没有不要紧!这也要忍。没有衣服穿,也要忍;冻,也要忍;饿,也要忍;风,也要忍;雨,也要忍。耐风、耐雨、耐饥、耐寒,这都是修道人所应该有的,什么都不怕!最难吗?我才要做呢!最苦吗?我才要修呢!我要和苦来斗争!要和困难来斗争!要打破这一关!把这关打破了,你就成功了;你若打不破这一关,那你就不会成功的。所以你们每一个都应该要知道,光说没有用,要做去。你说一丈,不如行一尺;你说有一丈那么长,你若行一尺,那比那个说的一丈,还好得多!所以我们现在,我希望人人都要注重实行,不要注重口头禅。
K2.明十方梵王请法(分二)
L1.威光照动 L2.梵王来请
今L1
佛告诸比丘: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,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,六种震动,其国中间幽冥之处,日月威光所不能照,而皆大明。其中众生,各得相见,咸作是言:此中云何忽生众生?又其国界,诸天宫殿,乃至梵宫,六种震动,大光普照,遍满世界,胜诸天光。
佛告诸比丘:释迦牟尼佛又告诉在法会中的一切大比丘等等,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,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,六种震动:当大通智胜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,在十方各有五百万亿这么多的诸佛世界,都现六种震动。六种震动,就是震、吼、击、动、涌、起。
其国中间幽冥之处:这时候,在这五百万亿诸佛国土的中间,凡是有黑暗的地方,没有太阳光、太阴光;日月威光所不能照,而皆大明:日光也照不破这个黑暗,月光也照不破这个黑暗,所以这个是幽冥世界;在日月的光所照不到的地方,永远都是黑暗的,现在可是大放光明了。其中众生,各得相见,咸作是言,此中云何忽生众生:在黑暗里的众生,都彼此能见面、能认识了,他们统统都这样说:“这黑暗的地方,本来没有众生,怎么也有了众生呢?”因为以前在黑暗中,有也看不见,所以说是没有众生;现在看见了,这就有众生。
又其国界:又这五百万亿这么多国土的范围之界,诸天宫殿,乃至梵宫,六种震动:所有诸天的宫殿,乃至大梵天王所住的宫殿,都是有六种震动,大光普照,遍满世界,胜诸天光:得到最大的这种光明普照,破一切黑暗,这种光明遍满了整个世界;比天上天人的天光还要光明。
L2.梵王来请(分五)
M1.东方云集 M2.东南方云集 M3.南方云集 M4.总举余六方云集
M5.上方云集 M1(分四)
N1.瑞相问 N2.寻光见佛 N3.广陈供养 N4.请转法轮
今N1
尔时,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,梵天宫殿,光明照曜,倍于常明。诸梵天王各作是念:今者宫殿光明,昔所未有;以何因缘,而现此相?是时诸梵天王,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;时彼众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救一切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
尔时,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:在这个时候,东方有五百万亿这么多诸佛国土中,梵天宫殿,光明照曜,倍于常明:每个大梵天的宫殿,都光明照耀,一点黑暗都没有了;这光明比平时的光明胜过有好几倍。
诸梵天王各作是念:这时所有大梵天王之类的,都是这样想,今者宫殿光明,昔所未有:现在我们这宫殿有如此的光明,这是以前没有见过的;以何因缘,而现此相:以什么因缘,而有这种的祥瑞、而现这种的相貌呢?
是时诸梵天王,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:在这时候,所有诸大梵天王大家聚会到一起,各自互相询问,共同就来研究这个问题。时彼众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救一切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当时在这大众里,有一位大梵天王,名叫救一切众生;他同他的眷属,为所有一切的梵众,以偈颂来赞叹于佛。这偈颂就说:
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缘 宜各共求之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而此大光明 遍照于十方
我等诸宫殿,光明昔未有:我们十方诸天所有的宫殿,得到光明普照;这种光明比以前大得多,从来就没有这么光明过。此事何因缘,宜各共求之:这种的因缘是什么呢?一定有所因缘、一定有所从来。我们现在应当大家一起前去找这个光明的来源。这种的光明,为大德天生,为佛出世间:或者是有大德行的人,从天降生?或者是有哪一位佛将出现于世了?而此大光明,遍照于十方:因而有这种大的光明,十方世界都遍照到了。
N2.寻光见佛
尔时,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,与宫殿俱,各以衣裓盛诸天华,共诣西方,推寻是相。见大通智胜如来,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,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恭敬围绕,及见十六王子,请佛转法轮。
尔时:在这时候,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,与宫殿俱:东方这五百万亿国土的一切大梵天王,都带着他们的宫殿一齐来。天上的人走路,不像我们人或者坐到车上、或者坐到巴士里、或者坐飞机上;天人坐的,都是宫殿。他那宫殿,也可以飞、也可以走,到什么地方,都可以随着这宫殿去;他还坐到那宫殿里,自己愿意到什么地方,那宫殿就飞到什么地方。我们坐着飞机觉得很妙的,但是飞机里没有天宫的宫殿那么微妙。他随着他的宫殿可以走,就好像我们开车似的,愿意到什么地方,开着就去了。这天人的宫殿,也都可以飞行走路的;所以东方大梵王王与他所住的宫殿一起飞来了。
各以衣裓盛诸天华,共诣西方,推寻是相:每一天众,都用他的衣裓;衣裓,就是衣襟,是装花的袋子,里边装满了一切的天华。大家都向西方找去;因为他们是在东方,所以要到西方去,寻找这种光明的来源。
见大通智胜如来,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:看见大通智胜佛,在一棵菩树下的道场,坐师子之座。当时一切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恭敬围绕:一切的天众、天龙八部、人非人等,都一起来恭敬与围绕着佛。及见十六王子,请佛转法轮:又看见佛这十六个王子,在请大通智胜如来转大法轮,教化众生。
N3.广陈供养
即时,诸梵天王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,即以天华而散佛上。其所散华,如须弥山,并以供养佛菩提树,其菩提树,高十由旬。华供养已,各以宫殿,奉上彼佛,而作是言:惟见哀愍,饶益我等,所献宫殿,愿垂纳处。时诸梵天王,即于佛前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。
即时,诸梵天王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:这时候,一切东方的五百万亿诸梵天王,也都是五体投地向佛来顶礼,然后向右绕百千匝。即以天华而散佛上:把衣裓所盛满来的天华,散到佛的身上,来供养佛。其所散华,如须弥山:他们所散下来的华,有多大,有多少呢?像须弥山那么大、那么多。
有人就问:“像须弥山那么大,要他这衣裓里能装下,才能拿得来;那么像须弥山,这衣裓怎么装呢?他的衣裓有多大呢?”这须弥山,也可以装到衣 里,因为他那个衣裓是个宝贝。虽然说是装花的一个口袋,但是它不但能装须弥山,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装到他这个袋子里边,所以他这个袋子,那才真是妙呢!我们的袋子,东西一多,就装不下了;他那个袋子,多少都装不满。为什么?因为是宝贝。又因为他那个袋子是有一种贪心,大约在宿世也是在修道的时候,他贪宝贝!我这里装一些花、装一些宝贝!生出这一个贪心,变成他那个宝贝袋子了,所以须弥山也能装得下。
你不要用我们凡夫的智慧来推测这种境界,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;虽然用一个袋子里边装的花,撒出来,就有须弥山那么大。“那佛的师子座才有一由旬高,像须弥山这么大、这么多的花,会不会把佛压得不会动弹呢?那太多了嘛!花虽然不重,像须弥山那么多花,也会很重的。”啊!你这个心太慈悲了,替佛来耽心。佛不要你耽心!这须弥山是须弥山,佛座是佛座,互不障碍。须弥山那么多的花,也不障碍于佛座,佛座也不障碍须弥山;这彼此相容、而不相障碍。所以为什么说是“妙”,也就妙在这个地方!你不要以凡夫的心来揣测这种境界。
并以供养佛菩提树:不单像须弥山这么大一座花山,而且又用花山来供养佛的菩提树,不单单是供佛;其菩提树,高十由旬:这棵菩提树有十由旬那么高。华供养已:这五百万亿释梵诸天,用天华如是供养佛、供养菩提树之后,各以宫殿,奉上彼佛:他们也各自把他最宝贵、最爱的宫殿,都来供养给大通智胜佛。这就好像有的人他最爱的车,睡觉作梦都要给这车去加一点 gasoline(汽油);就因为他最爱惜这个车了。这释梵诸天最爱惜他的宫殿,你看!又会飞、又会跑、又会腾空、又会驾云,他认为是他最好的一个宝贝宫殿了!现在见着佛了,把他最爱惜的这个宝贵宫殿也供养佛。而作是言:他们就说了。
惟见哀愍,饶益我等:请佛您哀愍我们、可怜可怜我们,给我们一点慈悲!给我们一点恩泽!令我们得到一点益处吧!您若接受我这宫殿,我就会得到益处。所以说所献宫殿,愿垂纳处:愿佛慈悲接受我所奉献给您的宫殿,请您住到这个宫殿里头。
时诸梵天王,即于佛前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:说完了之后,一切的释梵天王,大家都一个心、又一个声音,就好像唱歌这么一起来唱;诸梵天用偈颂来唱着供养世尊:
世尊甚希有 难可得值遇 具无量功德 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 哀愍于世间 十方诸众生 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 五百万亿国 舍深禅定乐 为供养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宫殿甚严饰 今以奉世尊 惟愿哀纳受
世尊甚希有:世尊!您是世间最稀有的,难可得值遇:最不容易遇着佛、最不容易遇着法、最不容易遇着僧,现在我们也遇着佛、也遇着法、也遇着僧了。具无量功德,能救护一切:佛是具足无量功德,才能成佛;我们这一切众生也必须是具足无量功德,才能见到佛。佛能救护一切众生,天人之大师,哀愍于世间:他是天上和人间的一位大导师,佛最慈悲、最哀愍世间一切众生;十方诸众生,普皆蒙饶益:十方所有的一切众生,完全都能得到佛的这种利益。
我等所从来,五百万亿国:我们这一切的诸梵天王,是从东方五百万亿佛国土而来,我们因为看见佛这种的光明,于是舍深禅定乐:舍去我们天天所执着深禅定乐的境界。
人修道,若没有得到禅定乐的境界,修行总是马马虎虎的;你若得到禅定乐,叫你不修行都不可以了。好像小孩子吃糖,吃完了一块,又要吃一块。那天,果容的朋友带个小孩子来,我拿几块糖放在手心上;他上来,一把就都抢去了,剩下二块,他另只手也伸过来又抢去了。你看,小孩子就欢喜吃糖,见到糖,就什么都忘了。那么你修道的人,若得到这种禅定的快乐,天天要打坐、天天要坐禅;他不坐就不行了!他欢喜这种的滋味,甚至于不吃饭可以,你叫他不坐禅不可以。
再举出一个比喻,本来这个比喻很不好的,但是我说这个比喻,你就可以明白禅定乐的这个味道。就像抽鸦片烟似的,你不抽就犯瘾了,又要抽;坐禅也是这么一个情形,不过你没有得到,那你就是无所谓啰!你若得到这其中的快乐,那比世间一切一切的都快乐!
所以这些个天人,就执着这种快乐,一天到晚都在那个地方,得这个禅定,也不起于坐。现在见着光了,因为不明白这种光是怎么回事来着?所以都舍弃禅定乐,就用神通,从东方五百万亿国土往西方寻找这种光明的来源,找找,就找着了!为供养佛故:也是因为要供养佛的缘故而来。又对佛说,我等先世福,宫殿甚严饰:我们前生所修的福报,才能生到天上,得到这么美妙、万能的宫殿,所以这宫殿非常的庄严、非常的美好;今以奉世尊,惟愿哀纳受:现在我们能见着佛,我们愿意把最爱的、最舍不得、最放不下的宫殿,舍出供养于佛。我们唯一的目的,就是惟愿佛能慈悲纳受我们这种的供养。
N4.请转法轮
尔时,诸梵天王偈赞佛已,各作是言:惟愿世尊转于法轮,度脱众生,开涅槃道。时诸梵天王,一心同声,而说偈言:世雄两足尊 惟愿演说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恼众生。尔时,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。
尔时:当尔之时,诸梵天王偈赞佛已,各作是言:诸梵天王用偈颂赞叹佛之后,他们一起对佛都这样说,惟愿世尊转于法轮,度脱众生,开涅槃道:佛想要休息休息,众生都不许可,还请佛转大法轮。请转法轮,做什么呢?就是叫佛也做工;转法轮,就是佛的工作,是为着度脱一切众生,开开这个不生不灭的道路。时诸梵天王,一心同声,而说偈言:这时诸梵天王,都一齐心而一齐声,又再用偈颂来赞叹佛。
世雄两足尊:世尊!您是这世、出世的一位大圣雄,万德庄严,福足慧足,两足尊贵的一位佛!惟愿演说法:惟愿世尊为我们现在一切的诸梵天王,演说无上的妙法;以大慈悲力,度苦恼众生:希望能以您大慈悲的愿力,来度脱我们现在这一切苦恼的众生。
尔时,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:这当尔之时,东南方这一切诸梵天王来请佛说法,佛默然许之。佛不讲话,就是答应了;默然,就是没有讲话。
M2.东南方云集(分四)
N1.瑞相问 N2.寻光见佛 N3.广陈供养 N4.请转法轮
今N1
又诸比丘,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,诸大梵王,各自见宫殿光明照耀,昔所未有;欢喜踊跃,生稀有心。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;时彼众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曰大悲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
是事何因缘 而现如此相 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未曾见此相 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 寻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脱苦众生
又诸比丘:又者,一切的比丘,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,诸大梵王,各自见宫殿光明照耀,昔所未有:在东南方也有五百万亿国土,所有一切诸大梵天王,也都见到他们自己的宫殿,现出光明照耀,从未曾有的。
欢喜踊跃,生希有心:他们都非常欢喜,非常踊跃,生出来一种希有的心,从来没有见过。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:大家都到一个地方去,共同来商议这件事情。时彼众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曰大悲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在这个时候,大众里边,有一位大梵天王,名字叫大悲;他就为一切诸梵天众而说出偈颂。
是事何因缘,而现如此相:这件事情是什么因缘呢?何因何缘而现如此相呢?我等诸宫殿,光明昔未有:这种瑞相照射着我们所住的这一切宫殿,所放的光明是从来没有看见过,从未曾有过这么样的光明。为大德天生,为佛出世间:必定是有大德从天上降生在世间了,或者是有佛出现到世间来了;未曾见此相,当共一心求:这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的瑞相,大家共同专一其心来找一找这个光明的来源。过千万亿土,寻光共推之:于是经过千万亿佛的国土,去推寻这种光明之所在;多是佛出世,度脱苦众生:这大概是佛出现于世间了,为着度脱一切的苦恼众生。
N2.寻光见佛
尔时,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,各以衣裓盛诸天华,共诣西北方,推寻是相。见大通智胜如来,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,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恭敬围绕,及见十六王子,请佛转法轮。
现在这是东南方的大梵天王来礼佛。东南方和东方,都一样的。尔时,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:这时候,在东南方的五百万亿诸梵天王,和他们所住的宫殿,一起去找寻这种光明。各以衣裓盛诸天华:每一位大梵天王都用他的衣裓,盛满了天华;天上的人,都欢喜花,所以他供养十方佛,也就以天华来供养。共诣西北方,推寻是相:大家就向西北方找寻这种光明的瑞相;推寻,就是找。
见大通智胜如来,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:向西北方找,就见着有一个佛的国土,有大通智胜如来所住的道场,佛坐在菩提树下师子座的上边。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恭敬围绕:所有一切的诸天、龙王;乾闼婆,玉帝奏乐的神;紧那罗,大鹏金翅鸟;摩睺罗伽,就是大蟒蛇;以及人与非人,就是包括其他种种的众生。这是举出来这几等鬼、神、人、畜之类的,还有其他种种的众生,对大通智胜如来都恭恭敬敬地围绕。及见十六王子,请佛转法轮:他们又见着大通智胜如来的十六个儿子,在请佛转大法轮说法。
N3.广陈供养
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,即以天华,而散佛上。所散之华,如须弥山,并以供养佛菩提树。华供养已,各以宫殿,奉上彼佛,而作是言:惟见哀愍,饶益我等,所献宫殿,愿垂纳受。尔时,诸梵天王即于佛前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:
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:当时这一切的诸梵天王,都是五体投地向佛来顶礼,又右绕百千匝这么多。绕完了之后,即以天华而散佛上:就用它们所带来的天华,散在佛的上边,来供养于佛。所散之华,如须弥山:所散布供佛的天华,犹如须弥山那么多、那么高;不单供养佛,并以供养佛菩提树:而且也用天华来供养菩提树。
华供养已,各以宫殿,奉上彼佛,而作是言:用天华供养完之后,每一位大梵天王都把他们所带来的宫殿,奉献给大通智胜佛,并且这样说,惟见哀愍,饶益我等,所献宫殿,愿垂纳受:我们唯独请佛慈悲哀愍我们,饶益我们,对我们要有点好处;我们现在所献给您的宫殿,是我们所最宝贵的宫殿,愿请佛接受我们的供养,住到这宫殿里。
尔时,诸梵天王即于佛前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:当尔之时,一切五百万亿诸大梵天王在佛的面前,一心异口同音,用偈颂来赞叹大通智胜佛。
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希有 久远乃一现 一百八十劫 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 诸天众减少 今佛出于世 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趣 救护于一切 为众生之父 哀愍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 今得值世尊
圣主天中王:佛也叫圣主,是圣中之圣、天中之天,所以叫天中王。迦陵频伽声:迦陵频伽是梵语,翻译为好声鸟。这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上?你听见就知道。现在我告诉你只是好声,你还不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上;等你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,就知道这种鸟的声音是怎么好法了。佛说法的声音,也比这种小鸟的声音好听一样。哀愍众生者,我等今敬礼:佛是哀愍一切众生的一位大慈悲者,我们五百万亿这么多大梵天的天王,现在向世尊您来敬礼。
世尊甚希有,久远乃一现:世尊!您是非常的稀有,是多么的难遭难遇!因为佛在很久很久、很远很远的时间,才现出来一次。一百八十劫,空过无有佛:据我们所知道的,在一百八十个大劫之内,都空空的过去了,都没有遇着佛。因为这样,所以三恶道充满,诸天众减少:地狱道和饿鬼道、畜生道这三恶道的众生,就一天比一天多;可是三恶道充满,三善道的众生就少了,诸天众们一天比一天减少了。
今佛出于世,为众生作眼:那么三恶道增加,天、人、阿修罗这三善道减少了;现在佛出于世间,而以前为什么人会堕落到三恶道?因为他们不辨是非、不知道黑白、不知道善恶;因为没有人引导他们,给他们作眼目,所以他们在黑暗中乱跑,就跑到三恶道去。佛是一切众生的明眼善知识,现在佛出现于世间了,一切众生就好像有了眼睛似的,得到佛的指引,脱离黑暗危险之道。这样三恶道的众生就可以减少了,而三善道的众生就会充满了。
世间所归趣:这世间所有的一切众生,都要皈依佛,趣向菩提善道。救护于一切:佛救护于一切众生,所以佛为众生之父:佛是所有众生的一位大慈悲父,而众生都是佛不孝顺的子女;越不孝顺,佛越要发慈悲心来度他。哀愍饶益者:佛是怜愍众生,对一切众生都有利益的一位大慈悲觉悟者。我等宿福庆,今得值世尊:我们这一切的诸天众,大约是在宿世中曾做过功德、做过善事,所以今生才这么样幸运遇着佛,这是很值得庆贺的。现在我们能遇着佛,和佛在一起,能听到佛说法,这都是宿世的善根与福德所感应的。
N4.请转法轮
尔时,诸梵天王偈赞佛已,各作是言:惟愿世尊哀愍一切,转于法轮,度脱众生。时诸梵天王,一心同声,而说偈言:
大圣转法轮 显示诸法相 度苦恼众生 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 得道若生天 诸恶道减少 忍善者增益
尔时,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。
尔时,诸梵天王偈赞佛已,各作是言:当尔之时,所有东南方的五百万亿诸梵天王,用偈颂赞叹佛之后,大家就说了,说什么呢?惟愿世尊哀愍一切,转于法轮,度脱众生:我们现在只希望,世尊哀愍一切的众生。哀愍一切众生,就要救一切众生;要救度一切众生,就要说法来教化众生;要教化众生,就应该给众生转大法轮,给众生说法,才能把众生度得离苦得乐,了生脱死。时诸梵天王,一心同声,而说偈言:当时这一切的诸梵天王,又是一心而同齐声;异口同音,众口虽然不同,但是声音是相同的,大家一起都说偈颂,来赞叹佛。
大圣转法轮,显示诸法相:我们现在请大圣您转大法轮,来教化众生。很显明的来指示、告诉我们,这一切诸法的实相、这法的道理;度苦恼众生,令得大欢喜:把所有苦恼的众生,都救出来了,令他们得到最大的欢喜。众生闻此法,得道若生天,诸恶道减少:众生闻佛所说的法,就能离苦得乐,了生脱死;他们要是能修行得道,或者可以生到天界去;他们生到天界上去,就是三善道充满了,那么堕落三恶道的众生就会减少。忍善者增益:修忍辱行的人,和持五戒、行十善这一类的人,都增多了。
尔时,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:在这时候,大通智胜佛默默然就答应。
M3.南方云集(分四)
N1.瑞相问 N2.寻光见佛 N3.广陈供养 N4.请转法轮
今N1
又诸比丘,南方五百万亿国土,诸大梵王,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,昔所未有;欢喜踊跃,生希有心。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;以何因缘,我等宫殿,有此光曜?而彼众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曰妙法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
我等诸宫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无因缘 是相宜求之 过于百千劫 未曾见是相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
又诸比丘:又者,一切的比丘!南方五百万亿国土,诸大梵王,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,昔所未有:在南方五百万亿国土的诸大梵王,也都各人看见自己那宫殿,照耀得非常的光明,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瑞相。于是欢喜踊跃,生希有心:他们见到这么光明的境界,都很高兴的,生出来一种希有的心。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:大家都聚会到一起,共同来商量这一件事情、研究这件事情。以何因缘,我等宫殿,有此光曜:是以什么因缘,我们现在所住的宫殿,有这种光明的境界呢?
而彼众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曰妙法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在他们大家正在开会研究的时候,会中有一位大梵天王,他的名字叫做“妙法”。他来给大家说出来一首偈颂。
我等诸宫殿,光明甚威曜:我们现在所住的宫殿,这种光明是从来没有的,胜于以前所有的光明。此非无因缘,是相宜求之:这必定是有一种大因缘,不会没有因缘而有这光明。这种光明的瑞相,我们不要把它放过,大家要共同来找寻这光明的来源。过于百千劫,未曾见是相:因为在过去百千万劫里,都没有见过这种的胜相;为大德天生,为佛出世间:这大约是有大德行的人从天上生到人间,或者有佛出现于世了。一定是这么回事,我们大家去看一看!所以大家都去找寻这种光明!
N2.寻光见佛
尔时,五百万亿诸梵天王,与宫殿俱,各以衣裓盛诸天华,共诣北方,推寻是相。见大通智胜如来,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,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恭敬围绕,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。
尔时:当前边这大梵天王等赞叹佛之后,就在这个时候。在东方,也有五百万亿;东南方,也有五百万亿;这南方,五百万亿诸梵天王,与宫殿俱:又有五百万亿的诸梵天王,带着他们的宫殿;每一位大梵天王都有他们自己的宫殿,他们到什么地方,坐到他们的宫殿里就可以去。人间的房子,不能像车那么飞,虽然有那一种车可以各处去走,但是很小的,不方便。这个宫殿是很大的,诸梵天王坐到他宫殿里头,愿意到什么地方去,都可以去的;宫殿可以随着他去,就像车子似的。
各以衣裓盛诸天华:天人所好的,就是一种华香,因为他随处都有一股香气,随处都有华,这是他宫殿的一种庄严,也是他们的福报所现,应该有这种享受;所以他到什么地方去,也就带着天华,用他装华那个口袋,把天华装得很多。这次他们也用衣裓盛满种种的天华,共诣北方,推寻是相:因为他们是在南方,所以就向北方走,来推求寻找这种光明之相。因为这宫殿可以遂心如意的跟随着他,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到什么地方去;所以各人坐到各人的宫殿里,就向北方来找寻。
见大通智胜如来:见到大通智胜如来在那儿成佛了,光是由大通智胜如来所放出来的。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:大通智胜如来在那儿坐着,他的道场就在一棵菩提树下。这棵菩提树下边,有一个师子座;大通智胜如来就坐到这师子座的上边。
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恭敬围绕:这所有一切的天;龙王,有四海的龙王;有乾闼婆,玉帝奏乐的乐神,又叫嗅香神。因为玉帝那地方有一种香,烧上那种香;这乾闼婆就欢喜闻这种香气,他就跑到玉帝那个地方去了;玉帝就说:“啊!你来啦!你的音乐不错呀!现在你给我奏一曲音乐啦!”他因为欢喜闻香,所以也就很听玉帝的指挥,就一边奏音乐,一边在那儿跳舞。他头上长一个角,他认为这犄角不知多美丽了,所以在那儿一边奏音乐,一边跳舞,又摇头、又晃脑的。这就表示什么呢?表示他没有定力!
又有阿修罗,文上没有说阿修罗,只说“紧那罗、摩睺罗伽”,但这就包括天龙八部都在里边了。阿修罗是梵语,翻译为无端正。这天龙八部,总而言之,都是生得奇奇怪怪的样子。有的一个犄角的,有的三条腿的;有在地下爬的,摩睺罗伽就是大蟒蛇在地上爬;有在天上飞的,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在天上飞。还有紧那罗,也是玉帝那地方一个奏乐的神;他在那个地方奏音乐,也和乾闼婆在那地方作同事。譬如乾闼婆来了,玉帝叫他奏乐,他说:“叫紧那罗也来啦!我一个人唱得不热闹,我要找一个 partner(同伴)。”所以把紧那罗也给找来了。找来,他就乒乒乓,好像打法器似的,你打鼓、他就打锣,那个就打钟、打磬的,这么样子,就奏起乐来。
一样的,所谓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”。在天上有这种音乐,我们人间为什么也有这种音乐、这种的法器呢?也就是因为有开眼的人,一看,哦!天上那种玩意儿不错的!我们也做这个玩意儿了!所以就铿锵的打起来。你可以想像得到,你到天上什么样子,人间也就弄出怎么一个样子。还有人非人等等,这一切的众生,都对佛恭敬围绕,在四周来围绕于佛。
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:又见到佛的十六个王子,请佛转法轮。这十六王子做佛的儿子,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,这可以说是生生世世都受佛的教化,来给佛做护法。所以今生发愿给佛做儿子,等佛成佛了,他们就来请佛转法轮,这都是发愿来的。人与人之间也是,都是有前因后果的。这一个家庭里,有家庭的因果;国家里,有国家的因果;我们人与人之间,有人与人之间的因果。佛在往昔教化这一切众生,教化的时间久了,生生世世,这位佛都对这些个众生这么好;所以这些众生就说:“这是我们大慈悲父!”发愿生生世世都跟着这位佛,做佛的弟子。现在大通智胜佛成佛了,这十六王子就一齐来,因为宿愿的关系,就来请佛转大法轮。
N3.广陈供养
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,即以天华而散佛上。所散之华,如须弥山,并以供养佛菩提树。华供养已,各以宫殿,奉上彼佛,而作是言:惟见哀愍,饶益我等,所献宫殿,愿垂纳受。尔时,诸梵天王即于佛前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。
时诸梵天王:在这个时候,这南方一切五百万亿的诸梵天王,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:见着佛,都五体投地,向佛顶礼,绕佛百千匝。这绕百千匝,不是像我们人这么转一圈就要一分钟,或者转两圈就要两分钟;他这百千匝,连一分钟也不要用。为什么?他很快的,以神通力量来绕百千匝,连一分钟也不需要,所以你不需要担心,认为绕百千万匝,这哪有时间再听经呢?我们听经就两个钟头,绕百千匝也要两个钟头了!不是的!这连一秒钟都不需要;所以你不要以凡夫的知见来推测这种境界。
即以天华而散佛上:又用他们所带来的天华,像下雪似的,散在佛的顶上。所散之华,如须弥山:所散布的天华,好像须弥山那么高、那么多;这些天华,不单供养佛,并以供养佛菩提树:而且还供养佛成道的这棵菩提树。有人说这一些个大梵天王真无知识!为什么一棵树木,他都要用天华来供养呢?供佛可以,供菩提树,有什么用呢?你要知道,佛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;有这菩提树,佛才能成佛,这棵菩提树是功德很大的。佛坐到菩提树下,雨也浇不到他的身上,他在那儿凉凉爽爽的成佛了!这些个大梵天王并不是愚痴,因为他们想要感谢菩提树能帮助佛成佛,所以来供养菩提树。
华供养已,各以宫殿,奉上彼佛:供养完了之后,这些个大梵天王把宫殿也布施给佛。这些大梵天王所最放不下、最舍不了的,就是他这宫殿。他生到天上,就住在这宫殿里,这宫殿就是他所享受的最妙、最不可思议的一个受果报处。他现在把这个最舍不得的宫殿,都布施出来。因为天人也没有旁的东西,只有一座宫殿。他不像人间的人有很多土地,天上没有土地的;天上是虚空,他那个宫殿也在虚空里头。也不需要用钱,天人不需要像我们人间,互相有钞票来以有易无,或者有其他宝贝的东西。天人所最放不下的是宫殿,还有他那个天华,这两种。他先用天华来供佛,以后想一想,这还不够诚心,“我现在遇着佛了,为什么不把我宫殿来布施出去呢?我只有这宫殿!”好!把宫殿也布施出来。那么宫殿一布施出去了,相信天人就没有地方住了;没有地方住,不知道他们怎么办?不知道移民到什么地方去?而作是言:而作这种的说话,说什么呢?
惟见哀愍,饶益我等:我们的心里,就是一个心;就是惟独的想请世尊大发慈悲,哀愍我们这一切的众生,对我们来有一点利益。所献宫殿,愿垂纳受:我们所奉献给世尊的这座宫殿,惟愿请佛慈悲接受我们的供养,请您住到我们这宫殿里。您不要再在菩提树下,这个地方不太庄严;我们供养给您这宫殿,请您住到宫殿里啰!
尔时,诸梵天王即于佛前:当尔之时,这一切的大梵天王,在佛的面前,一心同声:你看!这是不容易的,怎么同时都能一心呢?我们人间的人,你想这么样翻译这经典,他就想那么样翻译经典;他想那么样翻译经典,你又说这我不同意!然后又说,好了!你如果想这样子,我也就随便啦!这总有一点“不是一心”的味道在里头。这天上大梵天王同时都一个心了,而且又说一样的话,以偈颂曰:用偈颂来赞叹大通智胜如来。
世尊甚难见 破诸烦恼者 过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见 诸饥渴众生 以法雨充满 昔所未曾睹 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华 今日乃值遇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愍 惟愿垂纳受
这些个大梵天王,一心同声,来作这首偈颂。你看经文看到这个地方,你就要知道:这大梵天王是同样的智慧、同样的思想、同样的声音、同样不可思议的境界。
世尊甚难见:佛是最难遇见的,百千万劫难遭难遇的。这说的不单是这位佛,就是佛像也甚难见的。好像在这美国,在前几百年,佛像根本就没有的;所以不单见佛,就见佛像,也不容易。破诸烦恼者:佛是已经破除一切无明烦恼的大觉悟者,也就是破除一切众生烦恼的一位大慈悲者;他不但自己破烦恼了,而且要把一切众生的烦恼也给破了。讲到这个地方,有一个人就很恐惧了;恐惧什么呢?他想:“我这个烦恼,这么宝贝的东西,我不愿意破了它!”于是赶快开门就跑了,不听经了。开门就跑了,不愿意破烦恼!因为他说:“佛把我的烦恼都破了,还得了!我若把烦恼破了,好像没有饭吃一样,那是不行的。”因为他拿烦恼就当饭吃。
过百三十劫,今乃得一见:我们经过了一百三十大劫,现在才遇见佛了。诸饥渴众生,以法雨充满:所有一切饥渴的众生。饥,是饿了;渴,就是没有水喝。什么众生是饥渴众生呢?在三恶道里头的众生,都是饥渴众生。现在佛出现于世了,佛用法雨来充满这些饥渴的众生。
昔所未曾:在往昔,我们从来就没有见过佛、没有见过法、没有见过僧。无量智慧者:佛是一位无量无边、大智大慧的大慈悲者;如优昙钵华,今日乃值遇:佛就好像优昙钵华似的,不容易遇到,很久很久才能遇着。
我等诸宫殿,蒙光故严饰:我们天人一生中,没有旁的财产、没有其他值得执着的,我们所爱惜的就是我们的宫殿,这宫殿是最美丽了!这是我们最放不下的一个东西;现在我们遇见佛了,我们放不下的,也要放下,要供养给佛。我们蒙佛的光明,使这宫殿特别美丽、特别庄严而好看,所以现在把我们这最好的宫殿来供养给佛。世尊大慈愍,惟愿垂纳受:我们请世尊您大发慈愍的心,惟愿您接受我们的供养,给我们众生好种福,好增加智慧。
N4.请转法轮
尔时,诸梵天王偈赞佛已,各作是言:惟愿世尊转于法轮,令一切世间、诸天、魔、梵、沙门、婆罗门,皆获安隐,而得度脱。时诸梵天王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:
惟愿天人尊 转无上法轮 击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无量众生 我等咸归请 当演深远音
尔时,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。
尔时,诸梵天王偈赞佛已:在这个时候,一切的大梵天王,用偈颂来赞叹大通智胜佛,完了之后,各作是言:顶礼佛完了之后,他们都有话讲了,都说什么呢?惟愿世尊转于法轮:大家异口同音的说,惟独愿意世尊您为我们一切众生转无上的妙法轮,令一切世间、诸天、魔、梵、沙门、婆罗门,皆获安隐,而得度脱:使令一切的世间、一切诸天、一切的诸魔、一切的大梵天王、一切的沙门(就是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的出家修道人),还有这一切的婆罗门,都得到平安快乐,而得到度脱三恶道苦。时诸梵天王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:这时一切的大梵天王,又一心同声,用一首偈颂来赞叹大通智胜佛。
惟愿天人尊,转无上法轮:我们惟独愿意这位天上和人间的世、出世之尊,为我们转无上的妙法轮,击于大法鼓:敲击起来;击是击打,打是打鼓。我们一讲经、一做佛事,就先敲钟打鼓;一要翻译经典,也敲钟打鼓;这就是击大法鼓。这一敲打起来大法鼓,凡是听见这个法鼓的──你不要以为我们这儿一打,没什么;我们这儿一打,天上都听得见的。你信不信呢?我们这儿一打,天上都听见了:“今天三藩市那个地方,他们又开始做工了、又翻译经典了!”就默默中来看一看。他来看看我们翻译得怎么样?是不是真翻译经典呢?还是在那儿玩呢?到这儿查一查。你不要以为马马虎虎的!这是击大法鼓。而吹大法螺:吹这个大法螺。“四十二手眼”不有个宝螺手?就是那个宝螺。这宝螺一吹起来,尽虚空、遍法界都知道了!
普雨大法雨,度无量众生:普遍的下大法雨;说法好像雨大法雨似的,普遍一切处。这就是度无量的大众生,你看!我们众生也不小的。若是我翻译这经典,我就说“普雨大法雨,普度大众生”;这儿说“度无量众生”也可以的!我等咸归请,当演深远音:我们大家都一起皈依佛,请佛转法轮,当愿佛能为我们演说这最深远的法音。释迦牟尼佛现在又接着给说出来,说出我们现在已知道有个大通智胜佛,你说远不远?到我们这儿,这不知道多长的时间了,我们还一样可以知道。我为什么说我翻译,要翻译成“普度大众生”呢?因为我们众生将来都可以成佛,人人都很大的;你若说“普度小众生”,他一想:“我不是大众生,我不修行!”这是大众生,将来也可以成大佛道。我翻译经典,我一定把这一句改了它;不过不是我翻的,现在不能改了!
尔时:在这个时候,大通至胜如来默然许之:大通智胜佛默默然就许可了。也就因为有人请佛说法,佛不出声、不答覆,这就叫“许可了”,这叫默然许之。
M4.总举余六方云集
西南方,乃至下方,亦复如是。
前边说的是南方,现在是西南方,乃至西方、西北方、北方、东北方、下方,这些个方位,通通总起来是十方;说这四方,就代表那六方,所以说亦复如是。
M5.上方云集(分四)
N1.瑞相问 N2.寻光见佛 N3.广陈供养 N4.请转法轮
今N1
尔时,上方五百万亿国土,诸大梵王,皆悉自睹所止宫殿,光明威曜,昔所未有;欢喜踊跃,生希有心。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;以何因缘,我等宫殿,有斯光明?时彼众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曰尸弃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
尔时,上方五百万亿国土,诸大梵王:这时,上方有五百万亿国土的诸大梵天王,皆悉自睹所止宫殿,光明威曜,昔所未有:都亲眼看见他们自己所住的宫殿,现出有一种光明,又有一种威德照耀的境界。见着这光,就生出一种又恭敬、又敬畏的心。为什么要生一种敬畏的心呢?因为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瑞相。欢喜踊跃:那么现在看见了,就欢喜踊跃,生出希有心!好像那小孩子,以前没有看过这种的把戏,现在看见了,他就“哈哈哈──”欢喜得笑起来了;笑得就忘形了,忘了自己了,所以就跳起来了,好像跳舞似的。生希有心:说我一生到天上,见着这么好的光明境界,这真是最最幸运了!这天人也高兴起来。
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:因为他们欢喜这种的光明照耀,就要找一找这光明的来源,是从什么地方来的?这五万亿个大梵天王都聚会到一起,大家开会就说:“你那宫殿里,是不是也有这光明吗?”“是啊!你这儿也有吗?”“是啊!我这儿也有。”互相一问,大家都一样的;觉得这可真奇妙了!我们大家都一起去找一找,这是从什么地方来的?以何因缘,我等宫殿有斯光明:这是什么因缘呢?我们这五百万亿大梵天的宫殿,都有这种光明呢?
时彼众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曰尸弃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在这时候,大众里有一位大梵天王,名叫尸弃,他为这一切的大梵天众,就说偈言。
今以何因缘 我等诸宫殿 威德光明曜 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闻见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
今以何因缘:现在以什么因缘?我等诸宫殿,威德光明曜,严饰未曾有:我们所有五百万亿诸宫殿,得到这种威德的光明照耀?我们的宫殿从来没有这么的庄严,比以前更好看了,是从来未有的。如是之妙相,昔所未闻见:像这种微妙的瑞相、这种的妙好法,以前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。这是什么原因?为大德天生,为佛出世间:这大约是有一位大德的人,从天上生到人间了;或者是有佛出现于世间了。
N2.寻光见佛
尔时,五百万亿诸梵天王,与宫殿俱,各以衣裓盛诸天华,共诣下方,推寻是相。见大通智胜如来,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,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恭敬围绕,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。
尔时,五百万亿大梵天王,与宫殿俱:当尔之时,上方五百万亿大梵天王用偈颂赞叹佛之后,就随带着他们的宫殿,一起都聚会到一起。天王的宫殿,它是遂心如意、变化无穷的,虽然是宫殿,但是它可以当车用、又可以当飞机用、又可以当船用,所谓陆、海、空,到什么地方,他都用这宫殿。他这宫殿,我不讲过?就好像我们现在人间所用的车是一个样的;不过他这个宫殿是非常之大的,我们的车是很小的;所不同的,就是在这一个大、一个小的问题上。
各以衣裓盛诸天华,共诣下方,推寻是相:他们每个大梵天王,都用他宝贵的衣裓;这个衣裓,可以把须弥山都装在里边。须弥山虽大,可是到这衣裓里,也就不大了;这衣裓虽然是小,须弥山装到这衣裓里边,但也不见其小。就是有这种的不可思议的境界,你没有法子知道这是怎么回事。
所以我们人现在,说是研究科学、研究哲学,研究来、研究去,把问题没能解决;年龄就老了,智慧也迟钝了,眼睛也不愿意做工了,耳朵也不愿意帮忙了,牙也就掉了!这就是告诉人:你应该知进退了!你应该知道你死的时候就快来了!所以这六根也都懒惰了。六根懒惰了,就说我们帮你这么多年,你对我们这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有什么好处?你说没有什么好处。没有什么好处?我们要告辞了,我们先要退休了!所以眼睛看东西也看不清楚了,耳朵听声音也听不清楚了,鼻子也没有年轻那时候,分别香味分别得那么清楚。
在巴黎,有一班人专门以“闻香”来做他的职业,专门配女人擦的香水;那一种职业的人,一闻香水,就知道用什么香来配的。你就几十百种和到一起,他也知道这都用多少种类香料来配的香水。你看这是本事不是?可是做这种的工作,很容易生肺病。为什么?就是他闻香闻得太多了,鼻子说:“你不要这么搞法,我们受不了了!”所以肺先就告退了!
舌头呢?这舌头有点忍耐性,为什么?它就你多大年纪,还可以尝出来味道,所以舌头是个勤快的东西,不是老的;无论你年轻、年老,它都是这样子,不会对你有一种不同的待遇。
可是牙就不同了!这个牙,你年纪一老,它就要跑了;说那也不要紧!现在医学这样昌明,我可以换一副假牙。你换一副假牙?那就没有真牙做工做得那么样好了,咬什么东西也不太得力。人人都有掉牙的,我遇着一个八、九十岁的老人,我就问他:
“老先生!你这么大年纪,经验最丰富,可是你见没见过掉牙的?”
“见过啊!我见过很多人都掉牙。”他说。
“这你见过。那你有没有见过有人掉舌头啊?”我说。
“没有啊!我没有遇着过人掉舌头啊!你遇着过吗?”他望望我说。
“我也没遇着过!我若遇着过,我就不问你了!”我说。
“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?”他说。
“你不明白,我告诉你。为什么人不掉舌头、只掉牙?因为牙太硬了!它硬得不得了,无论什么骨头,什么硬的东西,也要试一试。舌头就没有那么硬,你硬嘛,我就软一点;你进嘛,我就退一点。舌头为什么不掉呢?就因为它软;牙为什么掉呢?就因为它太硬了。就好像钢刀似的,那个钢刀太利了,砍到石头上,它会崩断那个刃;你若用没有钢的刀,你砍到石头上,它只卷回来,不会断的。这个牙,也就像这钢刀似的。”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身体到老了,也是这个机器都坏了、不灵敏了。机器一坏、不灵敏了,这个“意”,也作不了主了;于是死的时候就来了!这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的。
这诸梵天王各以衣裓盛满了许多天华,大家一起共同都向下方去找这光明之相的来源。见大通智胜如来:他们就看见有大的神通、有大的智慧、有大的胜利、有大的定力、有大的戒力的这一位佛;这一位如来,智慧也大、定力也大、戒力也大。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:处,是居处,处到道场的地方。这个道场在什么地方呢?在菩提树下。大通智胜如来坐到那一个觉道的树下,在这有一旬高的师子座上边坐着。
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恭敬围绕:这一切的诸天、一切的龙王,都在这个地方围绕着。还有乾闼婆,他头上有一个犄角。为什么他生出这个角呢?牛有两只角,鹿也有两只角,在两只鹿角的尖上边,又分出来很多叉;有三个角、四个角。唯独这个乾闼婆,他只一个犄角在头上长着。我告诉你,为什么牛有两只角,狗就没有两只角?什么道理?你若研究科学,这些个问题你都应该明白、都应该知道。牛因为它以前不听父母的教导,父母说一句话,他一头就顶过去,说:“哎!你不要出声!你不要讲话!”这就像牛长了犄角似的,也不管三七二十一,它一头就顶过去。不孝顺父母的人,父母说一句话,他就顶碰过去。顶,就用一句话,就好像拿一个棒子打过去,但是他这是说话;说话这个力量,就好像牛角那么有力量、那么顶过去了。哎!就往前这么顶!
这个乾闼婆,他不顶爸爸,他顶妈妈;爸爸说话他不顶,因为他怕顶不过;妈妈一说话,他就顶过去了。所以今生它只有一个犄角,就做音乐神,但是他好玩。为什么他顶他妈妈?就因为他好顽皮,一天到晚也不做工,尽去或者听音乐,或者去跳舞,或者去看电影;回来,他妈妈一说他:“唉!你怎么不找一点工做呢?”他就顶过去:“我找工作做什么?我现在有的是饭吃、有的是衣服穿,你给我攒了这么多钱,我为什么要去做工呢?”就把他妈妈顶得也没有话讲了!所以他尽挂着玩,尽想着去怎么样玩,以后就做了乾闼婆了。
做了乾闼婆,他因为还是尽欢喜玩,于是就到玉帝那儿做个奏乐的音乐神。他有一种嗜好,就欢喜闻香,他着住到香尘上了,无论有什么香味,他都要闻。玉帝那地方,有一种特别的栴檀香,一点着,他就顺着香味跑去了;就好像现在人欢喜吃麻醉药似的,就麻醉了。乾闼婆到那地方,玉帝说,“哦,你来了!给我奏一首音乐吧!”于是他就蹦蹦跳跳,摇头晃脑的,一边弹琴,一边这么晃晃悠悠的;这样,他觉得这是最好、最自在了,所以一到那地方,就给玉帝奏乐。
这是天龙八部,有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这也就包括阿修罗、迦楼罗都在内了。常常讲这个“阿修罗”,究竟你们认识没认识这阿修罗的样子呢?你们若没认识,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一下。你看见这个人与人常常斗争、常常打仗,你想要我死、我想要你亡;你拿一支枪,就要扳枪机子把我打死;我拿一支枪,也扳这个枪机子,想要把你打死。那就是阿修罗!你可以想像,在家庭里,有家庭的阿修罗;在国里,有国的阿修罗;在人与人,也有人的阿修罗。
家庭里边,你说一句话,我也不愿意听;我说一句话,你也不愿意听;于是两人就斗争起来,就生烦恼了。生烦恼,这以为就有人请客了,请他来吃烦恼。丈夫就想请太太吃一顿烦恼;太太说:“好了!你请我吃烦恼,来而不往,非礼也!我也请你吃一顿烦恼。”两个人都吃了两顿烦恼。觉得这个烦恼味道还是不错的,不妨给子女也吃一点;于是这夫妇两个一开会议,也请子女吃一顿烦恼。子女吃完了烦恼,就跑到外边,请他们朋友又吃烦恼。他朋友一想,这个烦恼是他的朋友请吃的;于是回家再请他父亲、母亲吃烦恼去。这个烦恼就想要断、也断不了,接接连连都是烦恼!
遍地都是烦恼,就遍地都是阿修罗。你请人家吃烦恼,你是阿修罗;人家请你吃烦恼,那个人也是阿修罗;阿修罗的世界,就是烦烦恼恼、争争吵吵,这就叫阿修罗。家庭里头不快乐,一天到晚都是吃烦恼,拿烦恼比吃油饼都吃得香。他想吃烦恼不要钱,如果吃饭、吃面包、吃牛油,都要用钱去买。哎!吃一点烦恼!这是自己家里本有的!所以就大家都欢喜吃烦恼,拿烦恼就当饭来吃、当面包来吃,这就是阿修罗!你们现在知道了吗?
阿修罗就是烦恼;你有烦恼,你就是阿修罗;我有烦恼,我就是阿修罗;他有烦恼,他就是阿修罗。烦恼,就是发脾气;就是觉得所有的人都不好,就我一个人好;这怎么办呢?我到什么地方去,才能和这一些个不好的人脱离关系呢?这一天到晚想这个法子,也想不出来;为什么呢?也就因为你也有烦恼。你若没有烦恼,你看见人人都是佛。不要说旁的,我看见你们这些个不听教的徒弟、不听教的小孩子,我叫你们孝顺父母,你们也不孝顺父母;我叫你们不要发脾气,你发得更多一点;我叫你不要有火,你说这怎么办得到呢?我这个火,这是与生俱来的。我一生来,它就是我的老朋友了!你现在想叫我这个老朋友和我脱离关系,这怎么办得到呢?也不听话。但是我也不发脾气,你愿意做阿修罗,你就做阿修罗;等你几时做够了,你就不做了!
还有迦楼罗,就是大鹏金翅鸟。我们人人都没有看见过大鹏金翅鸟,它有多大呢?大鹏金翅鸟吃龙,龙有好几百丈长,它吃龙就好像我们吃面一样,叼起来,一吞就一条、一吞就一条。你想看一看啊?很危险的。它一看着人,它也要吃,它拿你当一条懒虫,一口就吞到肚里去!大鹏金翅鸟有多大呢?这一个翅膀,有三百六十由旬。你算有多大?它又一飞一扇,翅膀一扇的时候,海里的水都乾了;因为它翅膀把海水都扇乾了,龙在海底下,它过去,一嘴叼起来就吃了!这迦楼罗专门吃龙的。
紧那罗,也是一个奏乐的乐神,就是乾闼婆的同伴、同事。摩睺罗伽,就是大蟒蛇。这大蟒蛇,不是像我们普通所见的大蟒蛇,它的身体能在须弥山上绕三匝。须弥山究竟有多大?你不知道,我也不知道!你若开天眼,就知道这大蟒蛇有多大了。还有这一切的人,以及非人等。为什么做的人?就因为你孝顺父母,就可以做人。为什么做非人?非人,就是畜生、饿鬼、地狱;那就是因为不孝顺父母。我们人所以和畜生不同的地方,就因为人知道孝顺父母、知道报恩、知道感恩报德。畜生有的也知道,多数就不知道;因为它无知,它太愚痴了!愚痴的人,你对他好,他也不知道;你对他不好,他也不知道;就做了非人了!
天龙八部,以及人与非人等,都恭敬佛,围绕着佛。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:又见到大通智胜如来的十六个儿子,在请佛转妙法轮;就是请佛讲经说法、教化众生。
N3.广陈供养
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,即以天华而散佛上。所散之华,如须尔山,并以供养佛菩提树。华供养已,各以宫殿,奉上彼佛,而作是言:惟见哀愍,饶益我等,所献宫殿,愿垂纳处。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。
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:这时所有一切的大梵天王,五体投地;礼佛之后,向佛右绕百千余匝。即以天华而散佛上:用他们所带来的天华,散在佛的上边,把这花散开来供佛。所散之华,如须弥山:他们所散下来的天华,好像须弥山那么样高、那么样大、那么样多。虽然形相好像须弥山,可是无障无碍;视之有形,摸之无形。你看这花是有形的,但是你用手一摸,又无形。好像看电影似的,你眼睛看着有个人来了,你用手一摸,只在布上呢!没有的。这是不可思议的妙境界,可是我们一般的俗人看着,它什么也没有。不但用这天华来供养佛,并以供养佛菩提树:并且又以天华来供养佛觉道的树。
华供养已:以花供养完了之后,各以宫殿,奉上彼佛:天人所最爱惜的、所最执着的,就是他这宫殿,他也不爱其他的东西。他住这宫殿觉得最美妙、最舒服,坐到这宫殿里,什么他也不想了,他也不想爸爸是谁、也不想妈妈是谁、也不想兄弟姊妹,谁他都忘了,就忘不了他这个宫殿!坐到这宫殿里,一天到晚就想我这宫殿真不错的!这么美妙,坐在这里太舒服了,比躺到那沙发椅上都舒服。他就执着他这宫殿,所以当他们去找寻这光源,也带着他这个宫殿一齐来;但是到这儿见佛,他就开了悟了。开悟,所以这宫殿也要放得下了、也要不执着了!于是拿出这宫殿,就来要供养佛;都奉献给大通智胜如来了。而作是言:大家一齐就说话了。
惟见哀愍,饶益我等,所献宫殿,愿垂纳处:我们只有一个心,这个心是什么呢?就是愿意佛怜悯我们,饶益我们;我们愿意在三宝的面前种福,请佛接受我们所奉献的宫殿,愿意佛住到这宫殿里,好给我们种福。
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:当尔之时,这五百万亿这么多的大梵天王就在佛前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:虽然有五百这么多,但是他们共同都专一其心,都变成一个心,也变成一个声音了!所以一心同声,同时发声,用偈颂来赞叹大通智胜如来。
善哉见诸佛 救世之圣尊 能于三界狱 勉出诸众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类 能开甘露门 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 空过无有佛 世尊未出时 十方常闇冥 三恶道增长 阿修罗亦盛 诸天众转减 死多堕恶道 不从佛闻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减少 罪业因缘故 失乐及乐想 住于邪见法 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 常堕于恶道
前边这十方无量无数这么多的大梵天王,都是一心同声,以偈来赞颂这大通智胜佛,所以他们说善哉见诸佛,救世之圣尊:说我们现在感觉最好了!能遇见着佛;佛是一位救拔这个世界的圣人,使我们也都能离苦得乐。能于三界狱,勉出诸众生:在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这三界的牢狱里边,佛能以使令一切的众生,都离苦得乐,了生脱死。普智天人尊,哀愍群萌类:佛是一位有大智慧,而能普遍教化天人的导师、天人的一个师表,对一切众生都有大慈悲心,怜悯一切众生。萌,是萌芽;群萌类,就是一切有情的众生,也包括无情在内,所谓“有情无情,同圆种智”。
能开甘露门:佛能打开甘露的法门;甘露是天上一种的不死药,佛说法,可以令一切众生了生脱死,所以也叫甘露门。广度于一切:佛不是单单度一个众生、两个众生,是普遍而度脱一切众生。
于昔无量劫,空过无有佛:在很久以前,经过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大劫,把这时间都空过去了,没有佛出现于世。前边有一个说,一百八十个大劫没有见佛;有一个又说,一百三十个大劫没有见佛;这是空过无量劫。这是每一处的众生,所有的因果不同,所见也都不一样。
世尊未出时,十方常闇冥:在这个空过无有佛,世尊没有出世的时候,这十方的世界都好像在黑闇里边生长,没有光明。
三恶道增长,阿修罗亦盛:因为没有光明,所以三恶道增长。三恶道,就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这三恶道增长,是一个不好的现象;再加上阿修罗,这是四恶趣。这阿修罗也非常的盛。
诸天众转减,死多堕恶道:因为人不做善事,尽做恶事,所以死了就堕地狱、做饿鬼、做畜生,或者去做阿修罗。这四恶趣的众生增加了,诸天众就减少了!不做好事,生天的人就很少。我们人想一想,这三恶道是非常危险的,我们时时刻刻,都要小心一点!不要死了,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。
不从佛闻法,常行不善事:因为一切众生遇不着佛,所以也就没有法子明白佛法;没有法子明白佛法,也就不懂得修行,常常做一些不善的事情,所以就会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。你若做善事,就生天,或者增加你的善根;为什么堕落三恶道?就因为没有善根。
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减少:色,是颜色;力,是力量;言其身体健康,这就是色力;你再有智慧,这就是很强壮的时候。可是这身体也不健康了,所以智慧也没有那么大了,都一天比一天少了。罪业因缘故,失乐及乐想:这都是由于造罪业的因缘太多了,所以就失去你应当得的快乐,甚至于你心里所想的快乐也都没有了、失去了!
住于邪见法:因为没有正知正见,所以就跑到邪知邪见的地方去了。不识善仪则:也都不明白、不认识善的方法、善的规则。不蒙佛所化,常堕于恶道:因为业障太重,所以就见不着佛,也就不能得到佛来教化,生生世世常常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。
佛为世间眼 久远时乃出 哀愍诸众生 故现于世间 超出成正觉 我等甚欣庆 及余一切众 喜叹未曾有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纳受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
佛为世间眼,久远时乃出:佛现在出现于世了!佛是世间的眼目,这么很久很久、很远很远的时间,才出现于世。哀愍诸众生,故现于世间:佛因为哀愍一切的众生,所以才出世。
超出成正觉,我等甚欣庆:佛出世,修行得成正觉;我们这一切众生,现在都非常的幸运,很万幸的,及余一切众,喜叹未曾有:所有其他的一切众生,也都很幸运的,都欢喜赞叹世尊,得未曾有。
我等诸宫殿,蒙光故严饰:我们所有的宫殿得蒙到佛的光明照耀,所以这宫殿也比以前特别的庄严好看!所以今以奉世尊,惟垂哀纳受:现在我们愿意将宫殿都布施奉献给世尊,惟愿佛大发慈悲,哀怜而接受我们的供养;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:我们现在又发愿,愿以供佛这种的功德,普遍给一切众生来回向,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:愿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大梵天王和一切众生,大家都一齐成就佛的道果。
优昙钵罗是梵语,翻译为灵瑞。这种花,三千年才开一次,所以很不容易遇着;佛也就好像这种花一样的,很久佷久才有佛出现于世,才能遇着佛法。就拿西方的人来说,这么久的时间,真正明白佛法的人,是很少很少的。现在这是一个开始,大约你们这一班人──再说一个迷信的话,也是一个不迷信的话!在你们前生都发过愿,说是我们有个师父,有愿力将来要到美国去弘扬佛法;我们这些弟子应该发愿先去!所以就先到这个地方来,做这一个国家的人。那么现在就学习佛法,你们这都是乘愿而来的,不要忘了你自己的愿力!不要一天到晚还是忘不了吃你们那个烦恼。烦恼不要吃得太多了!吃得太多,会生毛病的。佛法是很难遇的!
有个大梵天王叫“尸弃”,这是梵语,此云“顶髻”,就是顶上有一个髻;这个髻,不一定是肉髻,就是“发髻”也可以。这个意思,就是这位大梵天的天王,他以禅定的水、以智慧水,化去他的淫欲火,这叫“尸弃”,这叫“顶髻”。他原来也很大的淫欲心,但是他用他的智慧水,把淫欲火都化了,变化成智慧水了。这也就是我跟你们说的,叫你们用般若的智慧,就是智慧水,不要用无明火,也就是这道理。尸弃,按照中文的意思,又可以有一个讲法:人死了,这个身体叫尸首,也就是这个“尸”。这个“尸弃”,也就是“弃尸”,把尸首不要了!因为这位大梵天王以前很欢喜他的身体,所以修行也不愿意舍弃他这个身体,觉得他身体最美丽、最好了;修行修行,他就也不叫他自己起淫欲心,尽用智慧水来把无明火都给消灭了。有一次,他遇着一个很美貌的女人,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又生出无明火来了,就这个淫欲火生出了;虽然没有破戒,但是他说:“啊!有身体这种东西,真是危险!不要它了!”于是把这个身体就不要了、就弃了,就生到天上去做大梵天王,所以叫“尸弃”。
N4.请转法轮
尔时,五百万亿诸梵天王,偈赞佛已,各白佛言:惟愿世尊转于法轮,多所安隐,多所度脱。时诸梵天王,而说偈言:
尔时:在这个时候,五百万亿诸梵天王,偈赞佛已,各白佛言:这个不只五百万亿,甚至于五千万亿都有的。因为这十方,每一方就有五百万亿,所以十方就五千万亿了。每一方的五百万亿大梵天王,都用偈颂来赞叹佛完了之后,大家就都向佛来请法了。请法,就跪到佛面前说,惟愿世尊转于法轮,多所安隐,多所度脱:我们现在这一切的大梵天王,惟独愿意世尊转大法轮,说法来教化众生,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安乐,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度脱。因为佛说法,必须要有人请法,佛才说法;所以这一切大梵天王,都向佛请转法轮。
时诸梵天王,而说偈言:在这个时候,这诸梵天王又用偈颂来赞叹佛。
世尊转法轮 击甘露法鼓 度苦恼众生 开示涅槃道 惟愿受我请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无量劫集法
世尊转法轮,击甘露法鼓:我们现在这一切诸梵天王和所有一切众生,都愿意请世尊转大法轮,打起来这甘露法的法鼓,教化一切众生。佛说法,也就好像甘露法似的,能令人了生脱死,度苦恼众生,开示涅槃道:能度脱所有三恶道里一切苦恼的众生,开示我们如何修不生不灭这种的成佛道路;指示明白我们,令我们一切众生都晓得修涅槃的道路。
惟愿受我请,以大微妙音:我们现在就惟独愿意佛接受我们大家的请求;请求干什么呢?就是转大法轮。佛的音,微妙不可思议;以微妙不可思议的这种音声,来给众生说法。哀愍而敷演,无量劫集法:并且请佛慈悲,怜悯我们这一切众生,而为我们说法,敷演法要;是由无量劫以来所集聚修成这种的法,现在给我们一切众生来演说这种的妙法。这是大梵天王请大通智胜佛大转法轮。
我们这佛教讲堂,为什么叫“讲堂”呢?讲堂,就是讲经说法的地方;讲经说法,就是转大法轮。我们转大法轮,是天天转,由早晨转到晚间,转来转去,转得人很疲倦的;虽然疲倦还是要转,越疲倦越转。
J2.近由(分二)
K1.转半字教 K2.转满字教 K1(分二)
L1.正转教法 L2.闻法得道 L1(分二)
M1.先说四谛法 M2.次说因缘法
今M1
尔时大通智胜如来,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。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,若沙门、婆罗门,若天、魔、梵,及余世间所不能转,谓是苦,是苦集,是苦灭,是苦灭道。
尔时:在这时候,就是在前边这十方大梵天王同他这五百万亿眷属来赞叹佛完了之后,大通智胜如来,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:大通智胜如来接受十方五百万亿大梵天王及十六位王子的请求,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:三转十二行,也叫十二行法轮。因为这三转,是转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。佛先讲四谛法门,因为这四谛各转了三次,共转十二次,所以叫“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”,这是最初佛转四谛法轮。每一位佛成佛,都先转四谛法轮,然后转十二因缘,再转六度;这是佛成道转法轮的次序。
第一转叫“示转”。示,是指示、告诉;就是告诉你这是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种的相。告诉你“此是苦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灭,可证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”这个苦,它压迫得你透不过气来。
好像你若欢喜发脾气,这个脾气就压迫着你,觉得坐也不舒服、站也不舒服、走也不舒服、躺着也不舒服;这是拿发脾气来比方,这就是逼迫性。“此是集,招感性”,这是也是告诉你,说这种烦恼是集聚而成的,这是招感而来的。招感,譬如你在那儿,我这么招手说你来啦!来啦!这么一招手,就是“招”;感,我这一招手,你那儿就知道是叫你来。就是你有烦恼,好像招手似的,那外边的烦恼就招来了;你本来自己有脾气,外边境界来了,就令你发了脾气,这就是招感性。这个灭,是可以证得的,这就是可证性。这个道,是可以修行的,这就是可修性。
第二转叫“劝转”。劝,是劝化。就是劝化你“此是苦,汝应知;此是集,汝应断;此是灭,汝应证;此是道,汝应修”。说你应该不单要知道,而且还要去做。你应该知道苦,就止苦。止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把这苦止住了。我们人想要止苦,第一就要没有烦恼。你有烦恼,就有苦;没有烦恼,这苦止了,集也断了。慕灭,慕是羡慕,就说这个寂灭无为的法是好的、令人羡慕的。你应该修行,修行这个道。第一示转,是告诉你这法门;第二劝转,是告诉你要修行,要照着去实行。
第三转叫“证转”。证,是证明、证得。说是“此是苦,我已知,不复更知;此是集,我已断,不复更断;此是灭,我已证,不复更证;此是道,我已修,不复更修。”我已经知道这苦,不复更知;这个集我已经断了,不复更断,你也应该断;这个灭我已经证得,不复更证,你也应该证;这个道我已经修,不复更修,你也应该修的。三转四谛法轮,这叫“三转十二行法轮”。
若沙门:沙门是梵语,此云“勤息”,就是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”。出家人都叫沙门,沙门就要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”。说,我知道这是沙门的本份,所以天天我就拜佛、诵经、礼忏,或者拜经,我很勤力的,这我是“勤修戒定慧”了吧?不错!“勤修戒定慧”是很容易的,只不过你若勤修,就觉得有一点疲倦,总觉得是休息休息好。
这“勤修戒定慧”容易,但“息灭贪瞋痴”是不容易的。贪,说是我不贪钱,我不去攀缘。你不贪财,有的时候就会贪色;不贪色,就会贪食。这个钱是万能的,无论什么事情,有钱就可以做得到。你说:“那人若死了,有钱也买不活!”若死了,有钱也可以买得活。好像这个人犯死罪,说要枪毙,要以法律处罚他;但是你拿出几百万来给那个法官,有的法官一看这几百万,钱比生命是重要,于是就判你不死了。你看!钱能通神。那么我也不贪它。好!你这个贪没有,但是贪色。色,不一定说女人才叫“色”;凡是好颜色,这都叫“色”。或者你喜欢穿一件美丽的衣服,或者你愿意把你自己修饰得很美观的,戴一顶好帽子,也是色;穿一套好衣服,这都是属于色的,这是衣。说这个色我不贪了!你不贪色,但是你贪食。吃的时候,总觉得吃点有营养的东西最好了!这个东西有营养,吃一口不够,我一定要吃多一点;甚至于吃完了饭,还要找一点有营养的维他命来吃一吃;这都是属于贪。
你对于衣食和一切的环境方面,所谓“眼观声色内无有,耳听尘事心不知”,这才叫没有贪了。眼睛看声色,心里也没有;耳听尘事,心里也不知道。对于吃东西、穿衣服要这样:“终日吃饭,未吃一粒米;终日穿衣,未穿一缕纱。”说当然了!我一天吃饭,我当然吃很多粒米,怎么就只一粒米呢?我们不是释迦牟尼佛,佛在雪山只吃一麻一麦,我当然没吃一粒米,因为吃了很多粒。你这个算数,是还比我算得好!你知道不仅仅吃一粒米,一天到晚穿衣服,也没有穿一条线。说当然啦!那个线都织成布,不是一条线了,当然没穿一条线!这个数学,你也算得不错!我这个数,不是像你那么算法!我是一条线也没有,连一条线也没穿过;不用说穿得多,当然不是一条线了!你吃饭,连一粒米也没有吃;吃只是吃,但是也没吃一粒米。说:“怎么?这岂不是打妄语吗?”所以我有几个徒弟学会打妄语,都跟着师父学的。师父尽这么讲话,所以徒弟也就跟着学会了!
这个怎么样子呢?“未吃一粒米,未穿一缕纱”,这是因为你心不在饮食之间,不是在吃饭、穿衣服上用功夫,要吃而未吃、穿而未穿。说这个法门不错!我出去杀几个人,我也杀而未杀;我出去偷一些个东西,这也是盗而未盗!但是你若真能看得破、放得下,你就杀人也没有杀,因为你不是志在杀人。这个道理讲,越讲离得越远,人越不明白;就是个“无心”。你无心,就没有罪。你能以无心,你可以杀人,也可以偷盗的;但是你去偷盗,问一问你自己,是不是你有这么一个心想要去偷盗?你若有这个心想去偷盗,那就犯罪了!你若有这个心想要去杀人,那也是犯罪了!你若没有这个心,吃饭、穿衣服也是这样子;你没有心来吃饭、没有心来穿衣服,所以吃得好不好也不知道。不是不知道,就是不着住到这上头;穿衣服也不是不知道,也是不着住;这就叫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你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那就是“终日吃饭,未吃一粒米;终日穿衣,未穿一缕纱”。说:“啊!法师!你讲这个道理,始终我也不明白。”当然你不明白!你若明白,你也可以来讲经了!你等你明白那时候,你也可以这么讲了。这是在禅宗所讲的道理,就是要我们离一切执着;所以沙门要息灭贪瞋痴。
这个“瞋”,也很不容易的。本来我发愿,说是我不发脾气了!我听师父的话了,我孝顺师父了,但是不知不觉的,这个脾气就又拱出来、又钻出来了!就好像老鼠在老鼠洞里的时候,你也看不见;这老鼠跑出来了,从什么地方跑出来而有了老鼠?那个脾气,就是个老鼠!那也就是这个瞋。那个老鼠,就在你那个“无影洞”里头住着呢!住到你那个无影的洞,不知道什么时候,就跑出来了!痴,是愚痴,就是尽做糊涂事,不做明白事;明明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对的、不合法的,一定要去做去,这就叫愚痴了。沙门就是要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”,这是沙门的意思。
婆罗门:婆罗门是古印度的一种外道。现在在印度的佛教里边,也有这种的外道;他穿的衣服像出家人,好像有一些也穿黄衣服,但是他们所行的就是外道法。在外相上看着是比丘,心里头,他所行的道,不是比丘。好像前几个礼拜,报纸上报说,有七、八个和尚被警察抓去,放到监狱里,就是那一类的。穿着黄衣服在街上又打锣,打鼓,又和人要钱,这一类的多数是嬉皮做的。他因为做嬉皮,没有法子有钱,现在他们做个假和尚去各处化缘,各处向人家说他们是出家人。
婆罗门是梵语,翻译为净裔,就是修清净行的。但是现在的婆罗门,他就连清净行也不修了;他修的什么行呢?修的是混浊的行。混浊,就是邋遢、他做什么,什么不干净。因为时间一久了,无论什么里头,都有假的;所以婆罗门虽然本来叫“清净”,现在就变成污浊,不清净了!
若天、魔、梵:或者天人。修五戒、十善的人,就生到天上去,这叫“天”。你们知不知道“魔”是什么意思?佛是度众生的,魔就是杀众生的,说:“你度、我就杀,你度、我就杀。”是个杀者。梵,是大梵天,也是修清净梵行的。及余世间所不能转:以及其余的世间所不能转;沙门、婆罗门、天、魔、梵,以及种种的外道师,都不能转这四谛法;所以这唯有佛才能转这四谛法轮。
谓是苦,是苦集,是苦灭,是苦灭道:唯有佛才有这种方便,所说的就是苦、集、灭、道这四谛法门。这四谛法门,又有“苦法忍、苦法智、集法忍、集法智、灭法忍、灭法智、道法忍、道法智”,有八忍八智;八忍八智,所以成“十六心”。
M2.次说因缘法
及广说十二因缘法,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忧悲苦恼。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识灭则名色灭,名色灭则六入灭,六入灭则触灭,触灭则受灭,受灭则爱灭,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灭,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。
及广说十二因缘法:佛又广说十二因缘的法,就是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忧悲苦恼,这是“顺生门”,众生顺着它而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。
还有“还灭门”,就是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识灭则名色灭,名色灭则六入灭,六入灭则触灭,触灭则受灭,受灭则爱灭,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灭,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:没有无明了,也就没有行;没有行,就没有识;没有识,就没有名色;没有名色,就没有六入;没有六入,也就没有触;没有触,就没有受;没有受,就没有爱;没有爱,就没有取;没有取,也就没有有;没有有,就也没有生;没有生,就没有老、死,忧、悲、苦、恼都没有了。
顺生门,顺着生出来的;还灭门,就它又回来、没有了;这是缘觉所修的十二因缘法。声闻所修的是四谛法,这是佛最初三转四谛法轮;第二次,转十二因缘法轮。
有人说:“这十二因缘,我听了很多次也不明白!”这个“十二因缘”讲多少次,你也不会真明白的。那么讲它干什么呢?讲,叫你知道多一点,你好依照这个法修行。你若真明白了,那一定要证四果阿罗汉;没有开悟之前,不会明白的。所以你不要对这问题来忧愁,你只要研究这个问题,“无明缘行,行缘识⋯⋯”这么去追究去;你豁然开悟了,那时候你就明白!
L2.闻法得道
佛于天人大众之中,说是法时,六百万亿那由他人,以不受一切法故,而于诸漏,心得解脱,皆得深妙禅定、三明六通,具八解脱,第二、第三、第四说法时,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,亦以不受一切法故,而于诸漏,心得解脱。从是已后,诸声闻众无量无边,不可称数。
现在释迦牟尼佛是叙述这〈化城喻品〉,所以把这个远因叙述出来;远因,就是过去的因。
佛于天人大众之中,说是法时:大通智胜如来为天上五百万亿大梵天王,和这十六王子,以及百千万亿这一切恒河沙的众生,说四谛法,三转十二行法轮;然后又为缘觉说十二因缘法的时候。当时在大众中,六百万亿那由他人,以不受一切法故:有六百万亿那由他的人,以不受一切法故。受,是接受,也就是领受;不受,是不接受,或者不领受。若不接受这一切法,又怎么能明白一切法呢?这个“不受一切法”,是不受一切的恶法,不是不受一切的善法。
好像舍利弗的舅父,那个大膝氏,他和佛立论,说以“不受”为宗。佛就问他说:“那你还受你‘不受’”这个‘见’吗?”这个大膝氏一想,根本他立这个宗,就是一个“见”,不能说没有“见”。如果说连这个“见”都不受,那他宗也倒了,没有宗了;若说他受这个“见”,他以“不受”为宗,现在他受了,这是失败了!这个失败,不是就这么随随便便说,我和你辩论,没有辩论赢了,这就算了。
他和佛在没立论以前,已经就有一个条件:“我如果和你辩论,我输的时候,我就把我这个头割下来给你。如果释迦牟尼佛你输了,你就把我的外甥舍利弗交给我,我带他回去,不跟着你出家了!”
佛说:“可以的,你就立宗吧!”他就立这么个宗,以“不受”为宗。在他一来的时候,已经想这是百战百胜,绝对不会输;就是释迦牟尼佛无论你说善法、恶法,说正法、邪法,我完全不接受你所说的道理,你说什么,我也不信,我就装聋做哑,活像聋子似的,不给你听!他想这个计划、这个方法,是最好了!你说什么我也不听,我也不接受你所说的道理,当然你就没有法子说动我了。
那么释迦牟尼佛没有说第二句,就问他一句:“你不听、不接受可以的,但你立宗的‘见’,你还受不受呢?”他没话讲了,于是就输了;你说怎么样啊?他就放赖了!不承认他以前所立的条件、所签的这种合同,他说这个不合法,不算!他就跑了!那时候也没有汽车、也没有飞机,也没有骑一匹马来,自己把两条腿,说:“你快跑!快跑!”这两条腿很听他的话,就跑得很快的,是接受他这个“受”。
跑出大约有两三 mile(哩)这么远,他一想:“我是个男人哪!我为什么和释迦牟尼佛立这个论呢?立这个条约,我说是我若输了,我就要把头割下来,交给释迦牟尼佛。现在我怎么可以跑呢?我不是个女人嘛!”这女人说话可以不算──不!我们现在的女人,说了话都算的,因为现在的女人,都学变成男人了。我是讲以前的女人,她随说就随改,反反覆覆的。
这个大膝氏这样一想,还要回去和释迦牟尼佛完成这个条件!我回去杀我自己头了!于是很英雄的就跑回来,见着释迦牟尼佛,就说:
“释迦牟尼佛!我对你是五体投地了!我很佩服你。我承认自己输了!现在我请你给我一把刀。”
“你要一把刀干什么?是不是想要杀佛呀?”释迦牟尼佛说。
“不是!我这回要杀我自己!”
“你为什么要杀你自己呢?”
“我和佛定的条件,我输了,要把头给释迦牟尼佛。现在我输了,当然我是个男子汉大丈夫,我说话要照我的话做去的。”
“你真愚痴!你学了十八年外道的典藉,《四吠陀典》这四种的论,你为什么学得这么愚痴呀?”释迦牟尼佛说。
“什么!我怎么愚痴啊?”
“你输了,我不承认你这个条件,你不需要自己斩头给我了!”这个大膝氏一听,佛真是慈悲啊!佛的确和人不同。好啦!我现在既然头保留下来了,我可以就把它布施出去。布施给谁呢?“我这个身体现在也就献给佛啦!佛你叫我怎么样子,我就怎么样子!”于是他也出家了。想去找他的外甥,不叫他外甥出家,现在他自己也出家了。这是他以“不受”为宗。
现在这“不受一切法”,就是不受一切恶法;所以而于诸漏,心得解脱:他对诸漏,得到解脱了。什么叫“漏”?你若知道什么叫“漏”,你就应该先知道什么是“不漏”;你若知道什么是“不漏”,你就知道什么是“漏”了。我现在就拿这个茶杯,举出一个比喻来。你看这个茶杯现在漏不漏?现在不漏,所以能装茶水;若是漏了,这茶水就没法子装了。
我们这个身体,是有漏?还是没有漏呢?这个身体没有这个茶杯有用。这身体有个无底的坑,你今天把它填满了,明天又空了,又要填;明天填满了,后天又空了,它总有所漏。往表面上说,这个大、小便是漏,为什么呢?你保存不住嘛!你有窟窿嘛!有窟窿,所以就有漏!所谓“九孔常流不净”,这都是漏。眼睛里就有眼水、有眼眵,耳朵里就有耳垢、耳屎,也是漏;鼻子有鼻涕,这也是个漏;口里有口水,这也是漏。这个漏,是普通的漏,还不要紧;最大的漏,是什么漏?你所不知道的,就是“贪、瞋、痴”这个漏。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这种漏,不容易填满。
你这个“贪”的漏,你得到一点,还想得多一点;得多一点,又想更多一点;这贪而无厌。瞋,你贪,若得着了,也是不知足;得不着,就生了烦恼、动了无明了;动了无明,就和愚痴去归伙了,就尽做一些个愚痴的事情。世间人为什么做愚痴的事情?就因为他有瞋心。瞋心从什么地方来?从贪心那儿来的;贪、瞋、痴这三毒,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漏。
你若能没有贪瞋痴,就是没有漏了;再没有烦恼、没有无明,这也是没有漏了。好像有修养的人,无论你骂他,他也不发脾气,打他,他也不发脾气;不是他没有脾气,他是不用这个脾气。脾气,谁都会有的;不单人,菩萨都有脾气、都有无明。等觉的菩萨再往上一升,就是妙觉菩萨了;在等觉的菩萨,还有一分的脾气,一分就好像一根头发这么多。他若把这一根头发的无明也破了,就成佛了;但是他因为没有破这无明,所以还没有成佛。破无明,就有个“坏”的意思,叫无明坏了。我讲经和人讲的不同,我说不要坏;你破了无明,那也是破,你把它变过来,变成智慧。无明就是智慧的一个根源,也就是个根本的愚痴;你若变,变成有般若的智慧了,就没有无明;般若智慧,就是从无明变过来的。
所以这个诸漏,往少了说,有贪瞋痴这三种;往多了说,有八万四千那么多。总而言之,这个“漏”就是我们人的烦恼。你有一分的烦恼,就有一分的漏;你有十分的烦恼,就有十分漏;有百分的烦恼、千分的烦恼、万分的烦恼,就有那么多的漏。所以现在想要没有漏,很简单,就是不发脾气、没有烦恼。说那很容易!很容易?你可做不到!你会,就是容易;不会,就是很难。
这个烦恼,本来人人都知道它不好,但是人人都想拿着它来当饭吃;一天不生烦恼,就好像一天没有吃饭似的,饿得不得了。这个烦恼生出来,好像吃饱了饭,什么都不想了,也不想家、也不想国、也不想自己身体如何如何了!所以我常常这样讲,拿着烦恼当饭来吃,吃一顿又一顿。一天到晚,在家里,吃家里的烦恼;在学校里,吃学校的烦恼;在社会上,吃社会的烦恼;在国里,吃国的烦恼;在这个世界上,就吃世界的烦恼。做什么事情,就有什么烦恼;有什么烦恼,就放不下什么。放一年放不下、十年放不下,到一百年,一定要放下──不放下也要放下了!这个时候,自己想一想,烦恼还没有吃饱,等来生再吃;他来生,又以烦恼做自己的饮食,这就是“漏”。
于诸漏心得解脱,身还没得解脱;身得解脱,心又没得解脱。现在说“心解脱”,没有说“身解脱”,因为他还有个身体,怎么会得到解脱呢?心得解脱,他无心了,没有心了──可不是像比干,心被纣王给挖出去了;这“无心”是没有烦恼心了,你若没有烦恼心,那就是得解脱了嘛!什么是得解脱?就是没有烦恼了。四祖去见三祖时,三祖问:
“你来干什么?”
“我求解脱啊!求祖师你帮我解脱。”
“谁绑着你了?”三祖就问这一句话,四祖豁然开悟了:“哦!我是自由自在的,没有人绑着我啊!既然没有人绑着我,我又为什么又要找解脱呢?”于是他大彻大悟了。
这个心得解脱,是心里没有烦恼了,就没有那贪瞋痴了。说这个我办不到!你若办到,你也解脱了!就因为你办不到,所以现在你得不到解脱;身也得不到解脱,心也得不到解脱。
皆得深妙禅定:这“深妙禅定”是要得吗?怎么样得法呢?《心经》上说:“无智亦无得”,既然无智,所以无得;若有智,就有得了!为什么现在说“皆得深妙禅定”?就因为有了智慧。怎么样会有智慧呢?
没有无明嘛!没有烦恼,就有了智慧了。说那我把烦恼撇到一边上去,把智慧拿回来!那不单没有烦恼,连智慧也没有了。烦恼就是智慧,你不会用,它就变成烦恼;你会用,它就是智慧。所以说“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”,也就是这样子。你在这个烦恼上,你若能觉悟这烦恼,变烦恼作菩提;就在这个生死上,就是涅槃。不是离开生死,另外有个涅槃;也不是离开烦恼,另外有一个菩提。以前我讲《六祖坛经》,不是说过佛驮、耶舍?达摩祖师那两个徒弟和远公大师说:
“手做拳,拳做手,这快不快?”
“很快的!”远公说。
“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也是这样快!”
“哦!菩提、烦恼原来没有分别!菩提就是烦恼,烦恼即菩提。”远公大师言下就开悟了。
所以你不要以为烦恼离着菩提有十万八千里,也不要以为生死离着涅槃也有十万八千里,没有的,当下就是!
这个“深妙禅定”,是要你断无明,变无明为智慧。深,就是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的“深”;妙,是微妙,甚深又微妙的禅定。这种禅定的功夫,是自性自悟、自性自度、自修自了,所以不要向外驰求;我们的本地风光、本有的智慧,都是在每一个人自性里边,没有在外边。所谓“禅定”,就是得到静虑的好处;禅是梵语,称为“禅那”,此云“静虑”,又叫“思惟修”。这种的功夫,要你躬行实践,自己去修行。
得到深妙禅定,才具足三明六通:三明是天眼明、宿命明、漏尽明。
天眼明,是有天眼通,又叫天眼明;为什么叫个“明”呢?因为他能见一切相,所以叫“明”。宿命明,就是过去世他知道了;不单知道一生的事情,过去生生世世都明白了!哪一生做过菩萨,他都知道:“喔!我曾经行过菩萨道,在某某地方教化众生。那么我过去行过菩萨道,现在还要行菩萨道啊!”于是过去发愿教化众生,现在发愿又教化众生。在这儿一打坐的时候,知道“我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出家了,和舍利弗是师兄弟呀!”所以现在一想:“我师兄还是生生世世出家做比丘,我也生生世世愿意出家做和尚。你往前跑,我也不能往后退!”这宿命明又一想:“哦!我过去生中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我就去给释迦牟尼佛叩过头。我那时候听释迦牟尼佛讲过经,所以现在我很聪明,什么经一看,我就明白了;甚至于我不明白的地方,晚上作梦,我也就懂了!”
有人告诉我说:“那一句‘凤鸟不至,河不出图,吾毋以复’,这是过去我听你说的话呀!所以现在我对这两句话的印象特别深。”“凤鸟不至,河不出图”,这是孔子说的,说这个凤鸟也不来了,那河也不出河图洛书了。河,是黄河;图,以前伏羲氏不是有“河图”、“洛书”?有个大龟背着一个图出来?在《易经》上有。“吾毋以复”,我的工作不做了!我休息了!退休,也不管世间事了。那么这是一个宿命明。
有的又想起了:“哦!我过去生中是个土匪,尽去抢人;现在我要改过迁善了,要做好事了!”这对宿命明也有好处。又有的人想起来了:“哦!真是奇怪得很!我以前猪、狗、猫,什么都做过!我做猫的时候,就会上树;做狗的时候,就会守门口;做猪的时候,只愿意吃好东西!这真奇怪!”就好像志公讲的:“古古怪、怪怪古”那一样的,都知道了!所以果某他发愿,愿意做畜生去教化畜生;一看这个愿的时候,好像他愿意做畜生。不但他做过畜生,相信哪一个人都从这个道路上来过;不过走过这条路,你忘了而已。没有得到宿命明,就以为自己是了不起,实际上都是一样的,大家都没有分别。
漏尽明,就是把这一切的毛病习气都没有了,漏尽了;最主要的是你有定力,有定力就会无漏了。有漏,就有地狱的因,有饿鬼的因、有畜生的因,你除非无漏了;你若无漏了,这地狱门也关上了,饿鬼路也断绝了,畜生那个门也关上了!若无漏,处处都无漏;你若这儿有漏,处处都有漏,哪个地方都等着你,那个畜生道里就等着:“喂!喂!到我们这儿来!”
六通,就是六种神通──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漏尽通、神足通。若得到这六种神通,就可以遂心如意,变化无穷。天眼通,我们人得这个天眼通是不容易的。一般人来讲,要修五百个大劫,才能得到这六种神通;如果你宿根深厚,就是前生种的善根很多,又遇着有善知识教你一种特别的法门,你也可以不经过五百个大劫,就得到这六种神通。
我们人人修道,为什么不得到这个神通?就因为所修的功德没有所造的罪孽多。所造的罪孽多过功德,所以不单不能得到这六种神通,而且你就是得到了,也会失去的。我们每一个人,自己可以算一算,由早晨到晚间,你所起的妄念多、是正念多?你打的妄想多、是修道的念头多?你这么一算就知道。你打的妄想,若多过你修道的正念,那也就证明你造的罪孽比你所立的功多;如果你这一天到晚,也没有打过妄想,就是一心修道,那你就功德多过罪孽了!这个地方是很要紧的。有的人一修,就得五眼六通了,他就是因为打的妄想少,修行的正念专一了、多了,所以他就得到五眼了。
现在我们佛教讲堂有很多人就快要得到五眼了,为什么?因为修〈千手千眼法〉,就是令你增加你的眼睛、增加你的手;因为你这两个眼睛不够用,要长多一些个眼睛。这不是讲笑话!所以你在这儿虽然打坐,外边什么事情你都知道。这是不是妄想呢?这在凡夫来讲,就不是妄想;若是在菩萨来讲,这还是妄想!在凡夫是妄想,在鬼道里就不是妄想;那叫什么想?那叫坏想,鬼道尽想坏主意。好像打坐,你在这儿一静坐,就到外边去了;这在凡夫,不叫妄想;在罗汉里边,这又叫妄想。罗汉应该常常在定中;你就在定中,也不去各处管闲事,不跑到外边去看看什么地方是什么情形?不管这些闲事。在阿罗汉,他的妄想,是有一种余习没断,就是多生多劫的习气没有断。那么在凡夫不是妄想,在罗汉就叫妄想;在罗汉不是妄想,在菩萨又叫妄想了。所以你不要以为妄想都是妄想,妄想也有种种的不同。在菩萨以为不是妄想,在佛的境界来说,那又是妄想!所以好像我教你们学佛法,在你们自己以为这大约是得了定了吧?认为不是妄想;在我来看,其实你们还是妄想!这是很不容易分析的,但是你若明白了,也就很容易的。
这天眼通,能见一切诸天的天人,举动行为都看得见;不单看得见天上,人间也都看得见。天耳通,你单单有天眼通,只能看得见;天人说话,你听不见,你只看他嘴动弹,不知道说什么。你得了天耳通,他那儿说话,你就能听到了!喔!他原来说:“这孩子是个好孩子!他现在修道,可以到天上来了!”你听见这么赞叹你了。又说,“哦!这是个善男子,他现在因为皈依三宝,参禅打坐,现在都有多少诚心了!”他互相来赞叹你,说这是谁谁谁的徒弟。你得天耳通了,你就会听见了!
你得到宿命通,每一个人前生是做什么的,是姓张、是姓李、是姓王?在哪个地方怎么样子情形?你也都知道了。哦!我现在遇着的人,在五百个大劫以前,他好像是我的父亲似的;那一个人,五百个大劫以前,就是我母亲;那一个人是我哥哥、那一个人是我弟弟,那一个人在五百个大劫以前和我有什么关系!都知道了!这是举一个比喻。或者五百年以前是怎么回事?五百年或者五千年、五百个大劫,看你功夫深浅,都可以知道了。那么这知道了,“哦!这个人是我的亲戚,那个人是我朋友,那个人是我的子女或者太太,这要想法子来度他!这过去生和我是眷属,无论他今生如何,我要发愿把他度得开悟了!”这是宿命通的关系。
他心通,很奇怪的,你心里没说出的话,他就知道了,他知道别人现在打什么妄想。那个人想他小孩子,对他的小孩子那么样放不下;那个人就想他妈妈,妈妈现在身体不太好,他放不下了;那个人就想他的妹妹,想度一度妹妹,不知道她会不会信佛呢?那个人又想去度他妈妈,那个人就想去度他爸爸。你看!这众生的境界,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妄想;打什么妄想,你都知道了!可是你切记不要告诉他,你知道他现在打什么妄想了!你若对他一讲,他以后再也不敢见你了;为什么?怕你知道他的秘密,怕他所行所做。你要对他说:“喂!我现在知道你打妄想,你到西天去了!我现在知道你打妄想到纽约去了!”不要讲这种玄妙的话!你就知道,也好像不知道似的,没有这回事;那么他以后再打什么妄想,你都知道。你们懂吗?所以不要以为得到他心通了,人家心里打个什么妄想,就对人说:“喔!我知道你打什么妄想。”不要这么样子!
漏尽通,就把一切的习气都没有了。神足通,就有一切神通变化。你在这地方,本来你在这地方坐着,你可以到纽约去玩一玩、你可以到洛杉矶去看看。洛杉矶怎么样情形,你一看就知道,随时,你一秒钟都不需要就可以回来,一秒钟都不需要就可以去。你看!比坐火箭都快!但是你要得到才算,得不到,那是办不到的。
这是六种神通,妙用无穷;所以有的人修道,很欢喜要得到六种神通的。可是你没得着,以为很好;你得到之后,也有很多麻烦的事情。真的啊!你得到之后,一看,啊!这个人现在我要去救他去了,这个时候到啦!我要想法子去度他!若不度,就错过机会了;若度他,就会有很多的工作。所以得到六种神通的,就又一想:唉呀!这太多的事情了!我现在想要打坐,时间都不够了,总有很多事情要办,一天到晚都办不完!你们现在没有得到六通的时候,觉得很忙;得到之后,更忙了!那我莫如就不得了!不得也不错;不过,修行这是必经之路,人人都要得六种神通,才可以教化众生,所以你不要怕工作多。工作多,你成功,你的功德也多;你若工作少,你的功德也少。忙一点,总比躺着睡觉好一点;所以你修道的人,不要怕麻烦、不要怕忙、不要怕众生难度。众生越难度,你越要度他;看这个众生,你对他讲什么也不听,你越对他讲多一点,不要怕麻烦!
具八解脱:就是有八种解脱。
(一)内有色想,观外色解脱。内里边还执着这种形碍,但是修“九想观”的定,而得到解脱了。若是还有什么执着,那就是没有定力了!你若解脱,就是定力胜过那种执着力了,这都是讲的一种定。这八种解脱,你首先要有定力。你有定力,就有解脱;没有定力,就解脱不了。解脱不了,怎么样?就是又绑住了。谁绑着你呢?你自己绑着自己。
(二)内无色想,观外色解脱。内里边没有这种形碍可执着了;没有这种色执可执着了,也就没有这种的欲念可执着了。但是在外边,还是有色想;你内里头虽然空了,外边来了境界,你还空不了。好像这个人平时一点欲心也不生,没有一种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什么心都没有,这叫“内无色想”,内里清清净净,明明了了,常常这样子;这是在没有外境界来扰乱你,你是这样子。一有了外境界来扰乱你,你就跟着境界跑了!跟着境界跑,这就没有得到解脱;没有得到解脱,也就是你定力不具足。你见着这种境界,你还要如如不动、了了常明,你不要跟着境界转。见着人多一点,也就心里觉得很麻烦了:“唉!莫如我自己住到山上去,谁也不见,你说那多好?我一天饿了就吃、困了就睡,愿意打坐就打坐,愿意念经就念经,比和这一些个人接触好得多嘛!”这一想,这就没有解脱了!他以为这是解脱了,实际上这就是着住了,被境界所转了。你若不被境界转,是怎么样呢?“见事省事出世间”,见着什么事情,都觉悟,这就是解脱了。
(三)净解脱身,作证具足住解脱。这个净解脱身,这时候,也没有内、也没有外了,这解脱了。这种的境界,也就是修的禅定的功夫,到四禅的境界那种火候上了。
(四)空无边处解脱。这是四空处了,这是“空”,找不着一个“空”的边际;你找不着这个“空”的边际,就不找了,解脱了。你若还去找这个边际,那还有执着呢!
(五)识无边处解脱。这个“识”是很微细的,也是无边,得了解脱了,不执着了。
(六)无所有处解脱,也得到解脱了。
(七)非想非非想处解脱。
(八)灭受想定身,作证具足住。这是“灭受想定”的解脱。
这是“八解脱身”,你得到了,也就是叫“八大自在我”,又能得到八种的解脱智;这解脱智,即八种的解脱智慧。
第二、第三、第四说法时:每位佛成佛之后,都是先说“四谛法”;其次说“十二因缘法”;然后再说“六度”。
第一时,是说《大华严经》;第二时,说《阿含经》,这是三藏教;第三时,说《方等经》;第四时,说《般若经》。所以这第二时乃至第四时,这是说三乘法。第五时,说《法华经》《涅槃经》。三藏教又叫“半字教”,只说一半;等般若时,这叫“满字教”;有的“对半明满”,对着这半字教,说满字教,这是方等时。
所以这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,亦以不受一切法故,而于诸漏,心得解脱:有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的人,也都已经不受一切的恶法,而得到一切无漏的善法;对于诸漏,这个心得到解脱,心里没有烦恼了。
从是已后,诸声闻众无量无边,不可称数:从这个以后,这一切的声闻、阿罗汉,是无量无边,有说不出来那么多。
K2.转满字教(分六)
L1.王子出家 L2.请转法轮 L3.所将人众亦出家
L4.受请说经 L5.说经时节 L6.说已入定
今L1
尔时,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,而为沙弥,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,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,净修梵行,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尔时,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,而为沙弥:在这时候,这位佛的十六个儿子也都出家了,就是以童贞入道而作沙弥。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:这十六个沙弥诸根非常通利,智慧也聪明得不得了。
诸根通利是什么呢?这就是得到六种神通了;眼睛也会说话、耳朵也会看东西。这是岂有此理呢!那我怎么眼睛不会说话?你眼睛不会说话?你知不知道人与人之间,有的时候不讲话,眼睛这么看,就知道心里是什么意思?那也就等于“小他心通”一样的,这眼睛会说话了!但是眼睛也会吃东西;怎么叫眼睛会吃东西呀?眼睛一看这吃东西来了,也不需要吃,就已经饱了。说那真是妄想!在你认为是真是妄想,得到这种境界,一看吃的东西,他真就饱了。耳朵也会看,眼睛也会听,这叫诸根通利。
这十六个沙弥在过去生中,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,净修梵行:已曾经供养过百千万亿的诸佛,他们生生世世都修清净梵行。梵行,就是严持戒律,就是受持戒律、不犯戒律。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他们都是为着求这无上正等正觉,才这样勤修苦行的。
L2.请转法轮
俱白佛言:世尊!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,皆已成就。世尊!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我等闻已,皆共修学。世尊!我等志愿,如来知见,深心所念,佛自证知。
这十六个沙弥,也就是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个儿子,他们都一起跟随着佛出家修道。十六个沙弥和五千万亿的大梵天王,以及百千万亿的一切人、天等众,俱白佛言:同时就对着佛讲了。
世尊!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:世尊!现在这道场中,有无量百千万亿这么多的大声闻;这些大声闻都是大德。怎么谓之“大德”?言其他们在过去生中曾经做很多善事,所以有很多德行,这德行大得不知有多少,所以称为大德。声闻,是闻佛声音而悟道的众生,修苦集灭道四谛法而证果。皆已成就:他们成就声闻的果,而现在都生了一种怀疑心,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正得到涅槃?所以“成就声闻的果,而发动大乘根性的心”,这叫成就。
世尊!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:世出世的之尊!人间和天上都应该尊重的佛!亦,当“也”字讲;您也应当为我们这一切的众生,说怎么样修行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门。无上正等正觉,是佛果位的一个名称;但是要有个方法,才能得到这种的果位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,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。你怎么样才能得到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?你怎么样才能到这个果位上呢?你一定要有个方法;这个方法,就是要有人讲。没有人讲,你就不懂,就不明白得到这果位的方法。所以现在这十六王子就为人、天、大众来请法,请这无上正等正觉的法。本来这十六王子,他们一听《华严经》,已经都证果了,已经都明白这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了;可是他们虽然明白,众生还没有明白呢!所以他们就是要假藉这种的时机,作为他们还没有懂,代表一切众生,来请无上正等正觉这种的修行方法,并不是这十六个沙弥还不明白。
好像我们讲堂,每天说法,也有人来请法师说法;请法这两个人,不一定不明白佛法,他们也会说佛法。好像天天来请法的人,都是会说法的,甚至于比我讲得更好、比我说得更妙。为什么要请我呢?因为我是一个说中国话的人,我说中国话,一般人不懂得中国话,以为说的是妙法。等一翻译过去,并且翻译这个人也是辩才无碍,我说一分,他就给我翻译出来十分;大家一听,是不错!所以天天来请我说法。本来我说的法,你们都懂,你们讲得都比我好;不过就因为我是外国人,尊重这个外国人,以为“远来的和尚会念经”,这个外国的和尚说法,大约是比本地的好一点?所以就请我来说法。我也就无惭无愧,自己不知道惭愧,就你们请我,我就说啦!于是就乱讲。乱讲,可是你们不会乱听;翻译成英文,你一听,就不乱了!因为讲中文的时候,你们不懂,所以这我就叫“乱讲”;等你们一懂了,它就不乱了!没懂的时候是很乱的。“他说什么呢?他们懂中国话的都笑,大约是讲得很值得笑的吧?”
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也是这样子;十六王子已经明白了,他还请佛说这法。阿耨是梵语,翻译成无上。无上,就是没有比它再高上的了。这就是佛的果位。什么叫正觉?正觉就和凡夫的不觉有分别。凡夫是不觉,你给他说什么,他也不觉;你教他真的,他就寻思是假的;你教他假的,“哦!这是真的。”你看!凡夫就是这样子。甚至于你教他真的,他就怕听了:“唉!我不愿意听这个真的。我如果得到这个真的了,那我怎么办呢?”你说他,他就想他没有办法了,所以就不愿意要真的;往往到这地方来,一听我们所讲的法,没有等讲完,他就跑了。为什么呢?他就不愿意要真的。在我这儿,说是他不愿要假的。但是不愿意要假的,他可天天陪着假的跑,舍不了这个假的,所以法就不明白了!不明白,就是不觉。
二乘人一听佛法:“是这么回事!Yes!这个法真对!”他就觉悟了;一觉悟这个法真对,他就照这个法去修行。说叫你放下一切,他就放下了;叫你看破一切,他就看破了!把一切的执着看破、一切的毛病都放下了,于是就得到自在了;得到自在,就是个“觉”,这是二乘人得到觉悟了。这是正觉,不是邪觉;不是去学一学跳舞、或者去找其他的娱乐玩一玩,觉悟到娱乐上去、觉悟到跳舞上去了。这个正觉,就是觉悟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无上正等正觉的“正觉”了!这是二乘人,可是他没有能“正等”。
正等,正等于佛,和佛差不多了!这是菩萨。菩萨不单能自觉、不单能正觉,而且还能觉他。我从这条路上过来的,我见着人,也告诉他说:“你不要向其他路上走了,跟着我走,一定会成功的。你如果想成佛,一定要从这条路上走;其他的路,你走来走去,也是走不到佛的果位上!”虽然说是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,但是有的人他一生也没有到过罗马的;这就是不明白佛法,想要成佛,走来走去,到不了佛的果位上。
那人一想:“不错!从其他路上走,我走了这么多年了,这么久的时间,也没有走出一个所以然来。哎!我依照这个菩萨所教我的这条路走!”这个不是菩萨的人,照着菩萨道来修,修来修去,和菩萨修得一样了,所以这也叫“正等”,正等于菩萨;也可以说正等于佛了,差不多就成佛了。这样子,有两个讲法,你要记得。已成的菩萨,正等于佛;没成的菩萨,正等于菩萨。那么正等于菩萨,是不是这个没成的菩萨,也正等于佛了?他正等于菩萨,当然也正等于佛了嘛!这有什么疑问呢?没有疑问!
菩萨虽然能正等,可是没能“无上”,菩萨还是菩萨,没有到佛的果位上;所以佛叫无上士,菩萨叫有上士,在他上边还有佛呢!现在十六王子,因为看见无量百千万亿这么多人,都成阿罗汉了,但不能永远住在阿罗汉的果位上,现在都大乘的根性动了,都应该学佛法了,所以就请佛给说这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门。
我等闻已,皆共修学:我们听完佛所说的法之后;我们不是听完了,从这个耳朵听进去,从那个耳朵就跑了,像风似的,过耳不留;我们不会的!我们明白这无上正等正觉的法,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,照这个方法来修行。我们绝对不会懒惰的,一定对大通智胜佛说:“请佛您放心,不要担心我们会懒惰、不修行、不精进。我们不会的!我们甚至于饭也不吃,发奋忘食,乐以忘忧,我们得到这个佛法,会快乐得把我们所有的忧愁都忘了、没有了!”
世尊!我等志愿:世尊!我们现在这一些在会的大众,心志之间所愿意的是什么呢?如来知见:愿意得到佛知佛见。《法华经》所讲的,就是佛知佛见,所谓“开佛知见,悟佛知见,入佛知见,示佛知见”,“开示悟入”佛之知见。这第一次说的华严;第二次说的三藏,也就是阿含教;第三次说方等;第四次说般若;第五个时候说法华涅槃。现在这一切的众生,都想要听《法华经》,把这半字教不要了,都要学满字教,这是“废半明满”;《法华经》是真正的圆满大教。
深心所念,佛自证知:怎么叫深心呢?心还有深有浅?深有多深、浅又有多浅呢?所谓“深心”,就是存这个心很久很久了;好久好久就想请这种法了!什么法呀?成佛的法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门;这到底用什么修的?这要用你的慈悲心、喜舍心、无畏心、无染着心;最要紧的,就是无染着心。你切记不要有一种的欲念,有欲念,就有所染着;有所染着,你就得不到自在。还有什么法呀?修行六度万行、十二因缘、四谛、三十七道品,都是成佛之法;但是还有很快的,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的法。什么法?就我们天天所念诵的〈楞严咒〉!你没听阿难说“愿今得果成宝王,不历僧祇获法身”,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。成佛干什么呢?我成佛之后,“还度如是恒沙众”,我还要去度众生;这是阿难这样说。
你若能常常诵持〈楞严神咒〉,你一定就会很快成佛了!这是一个。
有人就说:“〈楞严咒〉那么长,一念就要差不多二十分钟。”念二十分钟〈楞严咒〉是很长的时间,那你天天吃饭都不只二十分钟,怎么你没有说:“啊!我吃饭的时间,二十分钟这么长,我要缩短一点!”
为什么不这样想呢?为什么诵一个咒,就说时间长了,吃饭的时间就不长?为什么你睡觉睡几个钟头,你都不说:“哦!我睡觉睡得太长了,我为什么要睡觉?”为什么你就不反对睡觉、也不反对吃饭?诵咒二十分钟,你就要反对?我真不明白你学佛法是学的什么佛法!二十分钟的时间,你都没有?
还有,〈大悲咒四十二手眼〉,那是最妙的成佛之法。你谁若修行这个法,很快得五眼六通。但是你可不要怕麻烦!我先前讲的话,你不要得到五眼六通,就说这太麻烦了!那时候你后悔也不行了,因为你已经得到,怕麻烦也要麻烦。说:“那莫如我现在就不要那么麻烦,我还是这么样子好了!”那你欢喜这么样子,就这么样子啰!我平时对你们讲的,我所有一切,都不勉强人,都是听任每一个人自己去发展。自己所愿意做的事情,你就去做;不愿意做的事情,你就不要做。
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方法,就是我现在所教你们的方法。今天有一个人来请求,说是教了我们这么多法,修也修不过来了,不知道修哪个好。若专修一个法,不很快就成功了?我现在所教你们的法,其中就有一个专一的法。那为什么不教你们那个专一的法,而教你们这么多的法?这也就像读书似的。你读一本书,其中考试的题目只有一个,甚至一个字、一句,但是你都要把它读会了。我考你,无论考你哪一句,你才知道:“哦!对!这个我读过!”但是可不是打开书来考试,这要阖上本子,因为佛法是要一法不立的;一法不立,你拿着一个本子来考试,这不可以的。所以我现在教你们这么多,其中一定有一个法是成佛的。你若是把
所有的法修了,你一定就成佛了。你若是说,我嫌这一些法太多了!天天吃饭,你为什么不嫌吃得多?我还是这句话,天天睡觉,为什么你不怕睡得多?修佛法,你怕多了?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!
这儿说,我们愿意得到佛的知见,我们心里所想念的,佛一定会知道的;我们所想要听的,就是《妙法莲华经》,我们现在请求佛给我们说《妙法莲华经》。我们深心所想念的、想要知道的,佛早就知道了;不过就因为我们没有请法,佛也没有给我们讲明白。现在我们来请法,请佛慈悲摄受,来教化我们了!十六王子请完了法之后,佛也很满意的,就给说法了。
L3.所将人众亦出家
尔时,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,见十六王子出家,亦求出家,王即听许。
尔时:在这个时候,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:这转轮圣王,就是大通智胜如来的父亲。这十六王子,就是大通智胜如来的十六个儿子。这转轮圣王所率领百万亿那么多的人里边,有八万亿那么多的人,见十六王子出家,亦求出家:看见这十六王子都舍弃国荣,把国家的财产都不要了,国、城、妻、子,也都不要了,就出家去做比丘了;这八万亿人也都同时发愿,说要跟着这十六王子一起出家做比丘。
王即听许:这转轮圣王就答应了,好!你们大家现在出家;我都成就你们出家,你们无论有什么需要,我都供养你们!所以这八万亿人,都有了功德主──功德主,就是供养他们的人;这八万亿人也没有恐惧心了,也不怕饿死、冻死、渴死、穷死,什么都不怕,一心出家修道、做比丘,将来都会成佛的。过去已经成佛成了很多了,现在也有一些成佛,将来也有一些成佛。这八万亿人里边,在无量劫以前就发愿出家;他们的功德主,就是转轮圣王,供养他们,所以很容易就修成了。
L4.受请说经
尔时,彼佛受沙弥请,过二万劫已,乃于四众之中,说是大乘经,名妙法莲华,教菩萨法,佛所护念。说是经已,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皆共受持,讽诵通利。说是经时,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;声闻众中,亦有信解,其余众生,千万亿种,皆生疑惑。
尔时,彼佛受沙弥请:在这时候,大通智胜如来接受这十六沙弥的请法;过二万劫已,乃于四众之中,说是大乘经:经过二万劫这么长的时间之后,在优婆塞、优婆夷、比丘僧、比丘尼这四众之中,佛才讲说这大乘经典。这大乘经典,名妙法莲华:就是叫《妙法莲华经》。教菩萨法,佛所护念:这一部经是教化菩萨的法,一切诸佛保护着念经的人。
说是经已:当佛说出这部经典之后,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:这十六个沙弥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佛果的缘故,皆共受持,讽诵通利:他们都共同来修持、受持《法华经》,并且都念诵得非常熟,可以不用本子,从头念诵到最后一品,这叫“通利”。永不忘失,在他的八识田里,永远都不忘了。
说是经时,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:在大通智胜如来说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这十六位菩萨沙弥都欢喜信受。这“菩萨沙弥”,也就是“沙弥菩萨”,但是可没有受具足戒、没有受比丘戒。为什么他们不受比丘戒而就做菩萨了呢?因为这十六沙弥修行非常的勇猛精进,所以也就没有时间受比丘戒;因为太忙了!忙着讲经说法、转大法轮、读诵《法华经》。
所谓“受戒”,是给犯过的人受戒。你如果天天能诵念《法华经》,就不会犯过,常常能收摄身、口、意,这三业都不犯。你口念诵《妙法莲华经》,口不会犯四恶业;你身讽诵《法华经》,身也不会犯杀、盗、淫那个恶业;你意念思惟《法华经》的意思,并且记住它,这意也不犯贪、瞋、痴三业了,所以这叫三业清净。既然三业清净了,那么受戒和不受戒是一样了!
又者,这十六位沙弥,虽然说是沙弥,都是再来人,都是来拥护大通智胜如来这个道场的;在过去生中发愿,说是某某人成佛了,我一定要拥护他的道场。好像果某发愿说,我若成佛,他就要拥护我的道场。
现在我没成佛,你也一样要拥护我的道场;没成佛,也要拥护,这才是真正发愿。成佛了,他自己神通妙用大得不得了,有人拥护、没有人拥护,都不要紧了。现在正是我没有神通的时候,你若拥护我,那才是真正的护法!好像有钱的人,天天吃珍馐美味,世界上最好的东西;你送给他饭,说我今天布施一顿饭请你吃,他就不一定会接受你这一顿饭,因为他在家里所吃的就比你请的饭更好。如果是穷人,他家里也没有什么饭吃,甚至于所吃的都是稗子米、很下等的米,你请他吃一顿很好的饮食,他一定会吃的;不但会吃,吃完了,他还会谢谢你。就是这样子!所以你们以后发愿,说是要护师父的法,不要等到师父成佛才护法;成佛的时候,那护法就多得很!在没成佛的时候,需要护法。
十六菩萨沙弥,他们都信受大通智胜如来所说的妙法。声闻众中,亦有信解:在这一切罗汉里边,听到佛所说的法,也有信而且还明白的;可是其余众生,千万亿种,皆生疑惑:其余有很多众生,千万亿那么多种,对佛所说的妙法就都生疑惑了。说:“佛有很大的神通,好像《法华经》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五千退席;或者佛把他迁移到其他的国土里头去,免得令他生疑惑,那不好了嘛?”因为本经这五千退席,他不单生怀疑、疑惑,而且还会毁谤。单单疑惑,他不会怎么样堕落;若是毁谤大乘经典,就会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。所以释迦牟尼佛说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那五千增上慢的比丘就退席了、就走了。大通智胜如来讲这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有百千万亿这么多种的众生都生怀疑,他为什么不把他们搬到其他的国土去,免得他生疑惑呢?因为这一些众生虽然疑惑,他不会毁谤的;因为不会毁谤大乘经典,所以就没有搬到其他的地方去。
L5.说经时节
佛说是经,于八千劫,未曾休废。
在大通智胜如来说完了这一部《妙法莲华经》,经过八千劫这么长的时间,佛也没有休息,也没有间断讲《妙法莲华经》。你看看!大通智胜如来讲《妙法莲华经》讲了八千劫,释迦牟尼佛讲《妙法莲华经》讲了八年。一位佛说八千劫,也是说《妙法莲华经》;一位佛说八年,也是说《妙法莲华经》;怎么有的就说得那么长?这一位佛就说得这么短?这是众生的知见来分别长短,在时间上,本来也没有长、也没有短,长短是众生的分别心而有的;所以大通智胜如来说《妙法莲华经》八千劫,这是说实相的法门,释迦牟尼佛也是说实相的法门;这个长短,没有什么大的问题。
在这么长的时间,也没有休息过,也没有说是把讲经说法的事情停止了。停止,就是休废;没有停止,就是没有间断,天天都是讲《妙法莲华经》,天天都是说大乘实相的法门。所以你不要以为我们这儿天天讲《妙法莲华经》,或者讲其他经典,就说天天讲!过去诸佛都是天天讲,所以我们是佛的弟子就应该天天来研究这《法华经》,也不应该休废。
L6.说已入定
说此经已,即入静室,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。
当大通智胜如来说完了《妙法莲华经》之后,就到佛住的静室里边去打坐,入于禅定了。这一入禅定,就入了八万四千个大劫。大通智胜佛入了八万四千大劫这么长时间的定,这《法华经》是不是就没有人讲呢?不是的!
I2.正明结缘(分二)
J1.法说结缘 J2.喻说结缘 J1(分三)
K1.明昔共结缘 K2.明中间更相值遇 K3.明今日还说法华 K1(分二)
L1.复讲利生 L2.佛起称叹
今L1
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,寂然禅定,各升法座,亦于八万四千劫,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,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,示教利喜,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,寂然禅定,各升法座:在佛入定这期间,这十六位菩萨沙弥知道佛在静室里边,如如不动,了了常明,入于禅定了!所以这十六位菩萨沙弥,就都发弘扬佛法的心了,于是都升法座。有的人就问:“他们升法座,是不是这十六个人都坐到一起,每一个人坐一个法座呢?”不是的。他们或者轮流,今天你讲、明天他讲、后天他讲,这叫“各升法座”;或者各化一方,这个化东方、那个就化南方、那个化西方、那个化北方、那个化东南,这十六个,两个人化一方,这有八方;所以你不要执着他们各升法座是不是都在一起升法座。
亦于八万四千劫,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:他们在这八万四千劫,为所有一切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分别来详详细细讲广说《妙法莲华经》这个道理;广,就是把它推广起来。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:每一位菩萨沙弥,都度了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。那由他,这是一个大数目;恒河沙,也是印度一个大数目。示教利喜,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:来指示、教化一切众生,令他们得到利益而欢喜;使令这六百万亿众生,一齐都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。
L2.佛起称叹(分二)
M1.正称叹 M2.劝亲信
今M1
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,从三昧起,往诣法座,安详而坐,普告大众,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,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,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;于诸佛所,常修梵行,受持佛智,开示众生,令入其中。
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:这一位大通智胜佛在静室里边,入定八万四千劫之后,从三昧起,往诣法座,安详而坐,普告大众:从三昧中就出定了,到他弘法的法座这儿来了,很安详的就坐到法座上边,普遍告诉在道场里边的一切大众。
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,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,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:这十六位菩萨沙弥,是很少有的。他们诸根通利,能六根互用;他们的般若智慧也现前了,明了通达一切诸法。为什么他们能明了通达一切诸法呢?因为他们过去生中,已供养过无量千万亿数那么多的诸佛。于诸佛所,常修梵行,受持佛智:在每一位佛的道场那地方,常常地修这种清净行,就是严持戒律,修清净的行门;他们常常所学习的,就是诸佛的智慧。开示众生,令入其中:他们还又开示教导一切的众生,使令众生也得到佛的智慧。
M2.劝亲信
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,所以者何?若声闻、辟支佛,及诸菩萨,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,受持不毁者,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。
大通智胜如来又告诉大众说,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:数数,就是很快的、常常的,就是左一次、右一次;亲近,常常不离开他。你们应该快一点,常常不离开这十六位菩萨,供养这十六位菩萨沙弥。所以者何:为什么我要这么样对你们讲呢?
若声闻、辟支佛,及诸菩萨:假如有声闻、缘觉和所有的菩萨,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,受持不毁者:能深信不疑这十六位菩萨沙弥所说的经法,常常能受持不忘,不生毁谤的心;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:不论是声闻、是辟支佛、是菩萨,或者一切众生,凡是这一类的人,都统统应该得到这无上正等正觉,佛之智慧。
K2.明中间更相值遇
佛告诸比丘,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,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众生,世世所生,与菩萨俱,从其闻法,悉皆信解;以此因缘,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,于今不尽。
佛告诸比丘:佛告诉这一切比丘,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:这十六位菩萨,他们最欢喜的,就是说《妙法莲华经》。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众生:所有这十六个菩萨,每一个都教化了有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。世世所生,与菩萨俱,从其闻法,悉皆信解:他们生生世世、世世生生,都发愿和这十六个菩萨沙弥在一起修道,听闻十六位菩萨沙弥所讲的法,统统都信而不疑、都明白。
以此因缘,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,于今不尽:以这种的因缘,他们得遇着四万亿那么多的诸佛世尊,到现在还没有完了、穷尽他们这个愿。
K3.明今日还说法华(分二)
L1.先结会古今 L2.正明还说法华 L1(分二)
M1.结师之古今 M2.会弟子古今
今M1
诸比丘,我今语汝,彼佛弟子十六沙弥,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十方国土,现在说法,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、声闻,以为眷属。其二沙弥,东方作佛,一名阿閦,在欢喜国,二名须弥顶;东南方二佛,一名师子音,二名师子相;南方二佛,一名虚空住,二名常灭;西南方二佛,一名帝相,二名梵相;西方二佛,一名阿弥陀,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;西北方二佛,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,二名须弥相;北方二佛,一名云自在,二名云自在王;东北方佛,名坏一切世间怖畏;第十六,我释迦牟尼佛,于娑婆国土,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释迦牟尼佛说,诸比丘!我今语汝:你们各位出家的人!比丘、比丘尼,也包括优婆塞、优婆夷,我现在告诉你们!彼佛弟子十六沙弥,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彼,指大通智胜如来;这一位佛的弟子,十六位沙弥。沙弥有老沙弥、大沙弥;出家时间久,做的沙弥时间久,就叫老沙弥;出家时间也不太长、也不太短,这叫大沙弥;方才出家,这叫小沙弥。这十六位沙弥,大约都是老沙弥了,为什么呢?他们出家的时间都非常久远,也都成佛了,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。于十方国土,现在说法:在十方所有的世界,现在正在说法呢!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、声闻,以为眷属:佛的眷属、佛家里的人,是什么呀?就是菩萨、罗汉、声闻、缘觉。菩萨的眷属,就是佛的子女,这好像一个大家庭似的。我们现在学佛了不是吗?这都是佛的弟子、佛的子女了,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做佛的一个孝顺子女。我们都是佛的眷属了!
其二沙弥,东方作佛:有两位沙弥是在东方成佛了,一名阿閦,在欢喜国:阿閦是梵语,翻译为不动尊,也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。我们这儿三如来,这位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,他托着个塔;那位就是阿弥陀如来,中间是释迦牟尼佛。因为美国人一见着佛像,就问是哪一尊佛,他就想要认识;我们在佛堂里,人人也都应该都知道,不要外边有人来问你:“那是什么佛?”I don't know!(我不知道!)那人会觉得:“怎么他在这儿住,跟这个师父学,学什么东西呢?天天学佛法,这简直的!连佛都不知道是哪一位佛!”那太倒架子了!不单倒你这徒弟的架子,也倒师父的架子。外边来的人,他都要知道哪一位是哪一位佛;我们里边的人,更应该要知道啰!所以现在我给你们介绍,你们要认识这一位佛。药师琉璃光如来,就是阿閦佛,也就是不动尊佛。这位沙弥他在欢喜国成佛;东方欢喜国,也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东方净琉璃世界。
二名须弥顶:第二位沙弥成佛,这位佛的名字,为“须弥顶”;他和不动尊佛作邻居,都在东方。
东南方二佛,一名师子音,二名师子相:在东南方,有两位沙弥成的佛。一位名字叫师子音佛;那表示这位佛说法,音声好像狮子音那么威猛。第二位佛,名号是师子相佛。
南方二佛,一名虚空住,二名常灭:南方也有两位佛。一位佛的名字,就叫虚空住如来;虽然他的名字是“虚空住”,但不一定是住在虚空。第二位佛的名号是“常灭佛”,他常能给众生灭一切的罪业。
西南方二佛,一名帝相,二名梵相:西南方有两位佛,一位佛的名号是帝相佛,这位佛的相貌,有帝王之相,好像大梵天或帝释的相。第二位佛的名号是梵相佛;他的相是清净的,在因地常修梵行。
西方二佛,一名阿弥陀,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:你看!现在这儿说明白了,阿弥陀佛原来也就是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个儿子之一。他生在西方,佛的名号是阿弥陀佛。阿弥陀是梵语,翻译为无量寿,又译为无量光,言其福德无量、智德无量。这无量寿,是依照福德而讲的;无量光,是依着智慧而说的;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字,就是智慧无量、福德无量。第二位沙弥成佛的名字,就叫“度一切世间苦恼佛”,他能度脱一切世间众生的苦恼。
西北方二佛,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,二名须弥相:西北方两位佛的名字,一位是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佛;多摩罗跋是梵语,翻译为“性无垢贤”。性是自性,无垢就是没有尘垢,贤是圣贤;言其自性本来就没有尘垢,就是贤人。栴檀香,就是一种香。又有神通;这位佛的名字叫这个。第二位佛的名号是妙高相佛,好像须弥山似的妙高相佛。
北方二佛,一名云自在,二名云自在王:在北方,一位佛的名字,就像“云自在”,在虚空里头任运而行。第二位佛的名号是云自在王如来。
东北方佛,名坏一切世间怖畏:在东北方第一位佛的名号,就是坏一切世间怖畏如来;世间所有什么恐惧的事情,他都可以给破坏了!
第十六,我释迦牟尼佛,于娑婆国土,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第十六位沙弥,就是我释迦牟尼佛,就是“能仁寂默”这一位佛,在娑婆世界印度那个地方,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。
M2.会弟子古今(分四)
N1.明本结大缘 N2.释今住声闻疑 N3.正结会古今 N4.释未来弟子疑
今N1
诸比丘,我等为沙弥时,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,从我闻法,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诸比丘:释迦牟尼佛又对诸比丘说了,我等为沙弥时,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:我们这十六位王子做沙弥的时候,我们每一位沙弥都已经教化百千万亿那么多恒河沙数的众生。你想,我们现在做比丘了,连一个众生也没有教化,是不是应该生大惭愧呢?从我闻法,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这么多的众生,都是跟着我听闻佛法、学习佛法。他们为什么要学佛法呢?就是为着到达究竟之无上正等正觉。
N2.释今住声闻疑
此诸众生,于今有住声闻地者,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是诸人等,应以是法,渐入佛道。所以者何?如来智慧,难信难解。
此诸众生,于今有住声闻地者:这一切的众生,现在已经有住于声闻果位上的人。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我常常教化他们,修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方法。是诸人等,应以是法,渐入佛道:这一切的人等,应该以这无上正等正觉的法,渐渐地就到了佛的果位上。
所以者何: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缘故呢?如来智慧,难信难解:因为如来的智慧,是不容易相信,又不容易明白。不容易相信,就不能修行;不容易明白,也就不能得到这果位,所以难信难解。
N3.正结会古今
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,汝等诸比丘,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。
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:当时我们所教化的无量无边百千万亿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,我告诉你们,汝等诸比丘,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:就是你们现在这一切的比丘啊!以及我将来灭度之后,在未来世里,得罗汉果的声闻乘这一类弟子。
佛法是讲一种因缘,若没有因,也就没有这一种缘;没有因,也就没有果。好像释迦牟尼佛在没有成佛之前,他就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,他每逢出世,就做比丘,到处宣扬佛法、讲经说法。一切众生对这位法师生信心,觉得这法师是比他父亲、母亲都好,甚至于比他自己都好,所以他就一定要跟着这位法身父母来修行。释迦牟尼佛也就用大慈平等的心,来教化众生;所教化的众生,一天比一天多,所以他的果位也一天比一天高;到了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,他所教化这些众生,是凡和他有缘的,就都来拥护他的佛法;但是他没成佛以前,他那一些个所教化的弟子也生生世世都拥护他,来帮助他弘扬佛法。有的没有来的,就等着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,他们证阿罗汉果,而将来成佛。这一切事情,都是有一种因缘的,所以才说:“诸法从缘生,诸法从缘灭;我佛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。”
N4.释未来弟子疑
我灭度后,复有弟子,不闻是经,不知不觉菩萨所行,自于所得功德,生灭度想,当入涅槃。我于余国作佛,更有异名,是人虽生灭度之想,入于涅槃,而于彼土,求佛智慧,得闻是经,唯以佛乘而得灭度,更无余乘,除诸如来方便说法。
释迦牟尼佛继续说,我灭度后,复有弟子,不闻是经:我入涅槃之后,还有未见过佛的这种弟子,他们修小乘法,不明白大乘的妙理,所以也听不见《法华经》;不知不觉菩萨所行: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行菩萨道,也不明白什么叫菩萨所应该行的行为,所以自于所得功德,生灭度想,当入涅槃:从他们自己或者坐禅、或者修行,得到一种的境界;功德,也就是他得的境界。他自己就想:“哦!我这已经入灭度了!”什么念头也不起了,应该入涅槃了。他以为是到涅槃的果位上了。
在这时候,我于余国作佛,更有异名:释迦牟尼佛不在这个娑婆世界作佛,也在他方世界作佛,他的名字也不叫“释迦牟尼佛”,另外有旁的名字。是人虽生灭度之想,入于涅槃:这一些佛弟子,虽然自以为得到灭度,生了这种妄想,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不生不灭这种涅槃的境界了。而于彼土,求佛智慧,得闻是经:但是由于他们在我其他世界成佛的国土,想再求明白佛这种大智大慧,所以也会在其他的国土,又听闻这《法华经》。
唯以佛乘而得灭度,更无余乘:他们唯独应该以佛乘而得到灭度,不应该以声闻乘偏空的理,就说是得到灭度了。其他的大乘、小乘都不可以的,唯独这《法华经》是佛乘,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涅槃。除诸如来方便说法:除非诸佛如来用一种方便权巧,对着一种特别的机来说这个法,令他开悟了,这不在此例。
L2.正明还说法华(分二)
M1.明应时故说 M2.释前开三意
今M1
诸比丘,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,众又清净,信解坚固,了达空法,深入禅定,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,为说是经;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,惟一佛乘得灭度耳。
诸比丘!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: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,诸比丘!假使佛自知将要入涅槃的时候来了,众又清净,信解坚固,了达空法,深入禅定:所有座下的这一些人,又都得到清净了,信心和明了都非常坚固,没有人可以把他摇动了;都明白通达诸法空相,入甚深三昧、甚深的禅定。
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,为说是经:就召集一切的菩萨,和声闻、缘觉,这些阿罗汉,说这一部《法华经》。为什么?因为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,惟一佛乘得灭度耳:这世间修行的方法,只有佛乘,才能得到灭度;二乘他虽然以为是灭度,但不是真正得灭度。唯独的就是这一个佛乘,能得到灭度的这种果位,其余二乘是得不到的。
M2.释前开三意
比丘当知,如来方便,深入众生之性,知其志乐小法,深着五欲,为是等故,说于涅槃,是人若闻,则便信受。
释迦牟尼佛又说,比丘当知:你们这些比丘应该要知道、应该要明白、应该要了解!知道什么?明白什么?又了解什么?如来方便,深入众生之性:你应该要知道如来所说的法,是权巧方便的法,是权法。为什么要说权法呢?因为一切众生的根性不同,有利根的,也有钝根的。你若一开始就和钝根人说真实法,他们不会接受与相信;你用一个方便法门来同他讲,那么他就会相信了。
如来这方便法门,本来是与众生合而为一。为什么佛用这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?因为这一些众生,都是有这种方便的机;对这种方便的众生,要说方便的法。什么叫方便的众生呢?如来知其志乐小法:知道这一类的众生,他的眼光不大,他的心志只知道小小的一个方法、小小的一个道理;若给他说宇宙的问题,他就不懂了。他只知道他自己这一个小问题,你和他讲世界的问题,他就不明白;所以他的志愿,就是想修一个小小的道路。
深着五欲:二乘人他们往往都深深地着住到五欲的境界上;五欲,就是财欲、色欲、名欲、吃欲、睡欲。
(一)财:因为这个世界上,以财可以购买一切的物质,所以人人都放不下钱财。若能把“钱”看得空了,这就不着住;看不空,就会发生斗争了。我常常讲,这个“钱”字,是两个“戈”字,旁边有一个“金”字;就是你拿一个干戈,我拿一个干戈,来争夺这个金子。所以有了钱,也就有了很多麻烦;若没有钱,也就没有麻烦了。但是人人可都想要有钱,他不怕有麻烦。这个钱,你会用,它就可以作福;不会用,它就可以造罪。有钱可以做功德,有钱也可以造多一点罪业;所以这个钱,是一个最坏的东西!是一个最不干净的东西!你看看,人人数钱的时候,有的时候,就用口水来黏那个钱,那个钱上不知有多少种细菌,就是那种的微生物;但是人人都不怕它,人人都欢喜,有钱,他也不讲卫生了!
(二)色:贪图好的颜色,着住到美好的相上。
(三)名:贪一个好名誉。谁若是赞叹一句,就听得很高兴的;谁若是说你一个不好,心里比插上一把刀还难过。所以对这个“名”,他看得那么重要,但是这也是五欲之一。
(四)食:就是一天所用的饮食。吃到这个东西,没有吃那个东西,觉得这一天没有满足自己的食欲;吃了那个东西,又没有能吃这个东西,也觉得不能满足这个食欲;那么两样一齐吃,也吃不了多少,觉得还是不满足自己这个食欲;所以没有法子满足。你要是修道的人,对饮食方面,不应该看得那么重要;应该把食物看作是一种良药,来疗治身体的乾枯而已,所以不要太执着“食”的问题。
(五)睡:人人都欢喜睡。睡了一点钟,觉得不够,两点、三点、四点、五点,一天总要睡它七、八个钟头,觉得睡觉是最好的。
这五种叫“五欲”,这是众生所执着的。尤其二乘人,对这五欲看得是很重要的;没有钱,他也认为不可以;没有色也不可以、没有名也不可以、没有食也不可以、没有睡也不可以;他就深深地着住到这五种的欲上了。
有一次,有人来请问一个问题:“你讲经讲得这么多道理,说法说了这么多方法,究竟你知不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人?你若能知道,我就皈依你,拜你做师父了!但是你有没有确实的数目呢?”我说:“你要想要皈依我不是吗?我根本就不会答覆你的问题。为什么?你有问题来皈依,这种弟子我不收的。你没有皈依,就有了问题了;你若皈依之后,那问题更多了!但是我现在告诉你世界有多少个人!世界有两个人,一个男人,一个女人;你无论到什么地方,都是男男女女、女女男男这两个人。这两个人,又有两种的行为,也是两个人;一个就是求名的人,一个就是求利的人。”
所以我答覆他:“这个世界,就两个人!你再找出第三个人看看?”他说:“这个说法,我很同意的。我现在想要皈依你!”我说:“我不收你!”所以这个人就被撵出门外边去了!这是以前有这么一个问题,现在讲到这“五欲”上,稍微讲一讲。
求名的人,就想尽方法来找名。你看见没有?有一个人,他因为没有名,他就设一个方法,想要出名;怎么样呢?他假装自杀,或者吃多一点安眠药、麻醉品、或者服毒了。但是他服得不多,知道毒不死,但是也不能没有人救他;因为他服毒了,旁人就设方法来救他,救他的时候,就有报纸卖了。新闻纸上头,就把他相片也登出来、名字也登出来了,说某某人想要自杀,现在送到医院去洗胃,还在危险的阶段中。哦!这他有了名了!有一个“自杀”的名。
又有的人想,自杀太危险了!我拿一把刀去杀人去!我不往他致命的地方杀,我就装疯作傻的,或者把这人的手指头给砍断一个,或者把那个人的耳朵给切下来一个,我说我要杀他!这样也有报纸卖了,也就出了名了。你看!一个要自杀,是为的名;一个要去杀人,也是为的名;有这两种。这是大概这么说一说,其余的很多种方法;求名的人,就想尽种种的方法,去求这个“名”。
求名的人,就叫被火烧死;名,属火,被火烧死了,没能入火不焚。你不着住到名上,好和坏也不管,这是入火不焚,火也烧不死你。又有一个求利的,求利的更不要讲啦!为着想要求利,做种种犯法的事情,贩卖毒品、鸦片烟、海洛英,什么能赚钱,他就做什么;就为着求利,用尽种种的方法去求利。利是属水,所以你求利求得太厉害了,就会被水淹死。
为是等故,说于涅槃:因为这一些人志乐小法的缘故,所以佛说二乘法,说四谛、十二因缘也能得到涅槃。这其实就是一种方便法,二乘是不能得到涅槃的。是人若闻,则便信受:这等人听我这样一讲,说修四谛、十二因缘法,就可以得到涅槃,他们就生出一种信心来,觉得这个不错!不费多少时间,也不费什么功夫,修这四谛、十二因缘法,就可以得到涅槃了!于是就去修行了。其实你修这四谛、十二因缘法,只可以证得阿罗汉果,不能得到真正的无余涅槃。
J2.喻说结缘(分二)
K1.立喻 K2.法合 K1(分二)
L1.导师喻 L2.将导喻
今L1
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,旷绝无人怖畏之处,若有多众,欲过此道至珍宝处。有一导师,聪慧明达,善知险道通塞之相,将导众人,欲过此难。
释迦牟尼佛说,现在我给你们举个譬喻;为什么要给人说方便法?为什么先说二乘的道理?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,旷绝无人怖畏之处:譬如有这么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。一个大由旬八十里,十个由旬就八百里,一百个由旬就八千里,那么五百个由旬,就四万里。四万里路,这么长的一条路。险难恶道,险是危险,难是困难。恶道,这条路上又有土匪,又有豺狼虎豹,是最危险不过,最难走的一条路了。在五百由旬这么长远的路上,也没有人;在这种的道路上走,非常地可怕。
若有多众,欲过此道至珍宝处:假如有很多的人,想要过这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,到达那一个宝所。宝所,是一切宝贝所存的地方。这五百由旬,就譬喻是“五道”,我们人修佛法、行佛道,这非常困难,要经过五道的生死轮回;这个“宝所”就是最高的佛果,中间这“化城”就是二乘的化城。
有一导师,聪慧明达,善知险道通塞之相:就在这个时候,其中有一位领导的人,他聪明、又有智慧;这“导师”就是譬喻的“佛”。佛知道这险道的厉害,知道怎么样走;从什么地方可以行得通,从哪一条路就不会通的。将导众人,欲过此难:他率领着这一切的人,想要过这条难过的道路。
L2.将导喻(分二)
M1.中路懈退喻 M2.灭化引至宝所喻 M1(分二)
N1.退大 N2.接小
今N1
所将人众,中路懈退,白导师言:我等疲极,而复怖畏,不能复进,前路犹远,今欲退还。
所将人众,中路懈退,白导师言:所带的这一切人,走到半路上,就懒得走了,懈怠起来了。好像你做一件什么事情,在半路上就不做了,这都叫懈退。你修行修行,又不修行了,这都是在半路上懈退了,对这个导师就说了,我等疲极,而复怖畏,不能复进:我们现在疲倦到极点了,在这恐怖的道路上,我们真不愿意走了!我们实在不能向前再走了!前路犹远,今欲退还:前边的道路还有这么远,现在我们要回去了!我们不往前进,要往后退了!
N2.接小(分二)
O1.方便设化 O2.欢喜前人
今O1
导师多诸方便,而作是念:此等可愍,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?作是念已,以方便力,于险道中,过三百由旬,化作一城,告众人言:汝等勿怖,莫得退还!今此大城,可于中止,随意所作,若入是城,快得安隐;若能前至宝所,亦可得去。
这一位导师多诸方便,而作是念:他有很多的方便法门,他自己就想了,此等可愍,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:这一些众生真是可怜愍哪!怎么可以舍弃佛果的大珍宝而又退回去呢?作是念已,以方便力:这样想了之后,他用权巧方便的方法,于险道中,过三百由旬,化作一城:在这危险的道路中间,过三百由旬的地方。五百由旬,就是譬喻的“五道”,天、人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;没有说阿修罗,因为阿修罗包括在其他的五道里。在五道里头,不是做牛、就是做马,不是做人、就是做鬼,不是入地狱、就是生天堂,所以非常危险。现在过三百由旬了,就是人由五道里已超过三界,可以走出一半来了。在这时候,变化出来一个化城。
告众人言,汝等勿怖,莫得退还:然后他对众人说了,你们各位!不要生恐惧心,不要生一种懈退的心,你们不要回去!不要往回走!今此大城,可于中止,随意所作:你们现在可以到前面不远的一个大城里头住下来,在这个城里边,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。这个“化城”,你们要知道,这是变化成的;就是二乘的果位,不是真实的,所以叫“化城”。但是佛说你们若得到罗汉果,也就是随意所作了,所作已办、不受后有啦!那么梵行已立,所作的事情就作完了。
若入是城,快得安隐:假如你们能进到这个城里,就可以进到证得阿罗汉果,你们很快就都得到这种安稳,一点危险都没有了,这是最安乐的一个地方。若能前至宝所,亦可得去:你们若是想再往前去到那个宝所的地方,亦可得去。这就说,你证得阿罗汉果,你再往前进修,也可以得到佛果的。
O2.欢喜前人
是时,疲极之众,心大欢喜,叹未曾有,我等今者,免斯恶道,快得安隐;于是众人前入化城,生已度想,生安隐想。
是时:当着这个时侯,疲极之众,心大欢喜,叹未曾有:这些走路也走不动了,非常疲倦的众生。这比喻修道修得时间久了,觉得很辛苦了,现在听说有一个城可以住着休息休息,所以心里就很欢喜;自己觉得从来也没有到过这么好的一个城市里头住,现在有机会到这个城里住了。这个城市,就是声闻人所证的一种果,名为“化城”。他们就说,我等今者,免斯恶道,快得安隐:我们现在,免除天道、人道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这五个生死恶道,很快地就得到安稳。
于是众人前入化城,生已度想,生安隐想:在这时候,这一切的众人都一起进到化城里边,他们就生出来已经得度的这种想法,生已经得到最高、安稳的境界上的想法。
M2.灭化引至宝所喻
尔时,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,无复疲倦,即灭化城,语众人言:汝等去来,宝处在近,向者大城,我所化作,为止息耳。
尔时:在这时候,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,无复疲倦,即灭化城:这位导师,就是佛;佛知道这一切的大众,既然得到止息,在这地方住下了,都休息,不疲倦了!就都有精神了。于是把这个化城就给没有了。
语众人言:对着大众就说了,汝等去来,宝处在近:你们现在到这个地方,距离宝处是很相近的,在不远的地方。这就是声闻人证得四果阿罗汉,再转求修大乘,这已经和佛相近了。向者大城,我所化作,为止息耳:你们所住的这个大城,是我变化出来的,为着你们到这儿休息休息;这个城并不是真的,所以你不要认假为真。
K2.法合(分二)
L1.正合 L2.举喻帖合 L1(分二)
M1.合导师喻 M2.合将导喻
今M1
诸比丘,如来亦复如是,今为汝等作大导师,知诸生死烦恼恶道,险难长远,应去应度。
诸比丘:释迦牟尼佛叫各位在会的比丘、四众弟子等,如来亦复如是:佛就像前边我所说的道理一样,设一个化城。今为汝等作大导师:我现在为你们大家做大导师,来教化你们;知诸生死烦恼恶道,险难长远,应去应度:佛知道这个世间一切的生死、烦恼恶道;在这有生命就有烦恼,有烦恼就有麻烦的路上,是非常的危险、非常的困难,路又非常长远,所以到什么地方去教某一种众生,就应该去度这一种的众生。
M2.合将导喻
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,则不欲见佛,不欲亲近,便作是念,佛道长远,久受勤苦,乃可得成。佛知是心怯弱下劣,以方便力,而于中道为止息故,说二涅槃。若众生住于二地,如来尔时即便为说,汝等所作未办,汝所住地,近于佛慧,当观察筹量,所得涅槃,非真实也;但是如来方便之力,于一佛乘,分别说三。
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,则不欲见佛,不欲亲近:我若是给一切众生,先说《妙法莲华经》这唯一佛乘的法门,因为这唯一佛乘的法难信难解,不容易生信心,也不容易明白;所以众生听见这个法门,就不愿意见佛了。为什么?也不愿意接近佛;因为他怕把这个假的丢了,得到真的,那怎么办呢?唉!修行、修佛道,这个最难了!所以不愿意亲近佛。便作是念:他就生出一种的思想,佛道长远,久受勤苦,乃可得成:修行佛法成佛的道路,非常的长远,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,啊!这是太难了!不知道经过多少辛苦,行种种苦行,才能成佛。
佛知是心怯弱下劣:佛,释迦牟尼佛和过去一切诸佛,他们知道众生这种的心。怯弱,就是很软弱的、不坚固,受一点逆来的境界,就不能受了。下劣,是最下劣、最愚痴、最笨了。以方便力,而于中道为止息故,说二涅槃:因为佛知道众生的思想下劣,所以用方便权巧,修到这个中道。中道,就是五百由旬过了三百由旬,还有两百由旬。
怎么叫“过三百由旬”呢?由凡夫超过欲界天,这是过一百由旬;由欲界再超过色界天,这又过两百由旬;由色界再过了无色界,这就是过三百由旬,超出三界去了。等到成界外的菩萨,就是在三界外的菩萨,他能降伏而破除尘沙的惑,这叫得到方便有余土;到方便有余土,这是过了四百由旬。等到他能以破无明惑,住到实报庄严土,这时候就是过了五百由旬。
所以在中道,就是三百由旬那地方,佛为着叫这一切的修道的人在那儿休息休息,就说两种涅槃──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。有余,就是有余依。有余依涅槃,就是罗汉证得初果,把见、思惑断了,但是他还有个身体存在,没能灰身泯智。无余依涅槃,就是能自己用三昧真火,把自己烧化了,不用外边的火,这叫“身智俱泯、灰身泯智”。这两种涅槃都是二乘的境界。
若众生住于二地:众生若修道,住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这两种的境地上,如来尔时即便为说: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候,即刻为这一类的众生来说,汝等所作未办:你们所修行的道路、所修的方法,还没有完呢!不是所作已办了;所作未办,还没有成功哪!相差得还远啦!汝所住地,近于佛慧,当观察筹量,所得涅槃,非真实也:你所住的地方,就是无余依涅槃,这和佛道相近的。你应该观察,算一算这种事,不论你们所证得的有余依或无余依涅槃,都不是真正的涅槃。但是如来方便之力,于一佛乘,分别说三:这仅仅是佛的方便权巧之法,于唯一佛乘,本来就是一佛乘,又分别说出有声闻乘、缘觉乘,又有菩萨乘,这三乘法。
L2.举喻帖合
如彼导师,为止息故,化作大城;既知息已,而告之言:宝处在近,此城非实,我化作耳。
如彼导师,为止息故,化作大城:佛就好像那位大导师,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越过险道的途径一样,因为想告诉这一切人到那儿休息的缘故,所以变化出来一个化城。既知息已,而告之言:佛知道大家都休息过了,对着大家就说了,宝处在近,此城非实,我化作耳:我们想得到宝贝的处所,离这儿很近很近的;这个城不是真实的,是我所变化出来的一个城。
H2.重颂(分二)
I1.颂结缘之由 I2.颂正结缘 I1(分二)
J1.颂远由 J2.颂近由 J1(分二)
K1.颂大通智胜成佛 K2.颂十方梵王请法
今K1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 阿修罗众等 常雨于天华 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 并作众伎乐 香风吹萎华 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 心皆怀踊跃 彼佛十六子 皆与其眷属 千万亿围绕 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 而请转法轮 圣师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当尔之时,释迦牟尼佛愿意再把这个意思再说多一点,所以就用偈言来讲这个道理。
大通智胜佛,十劫坐道场:大通智胜如来在十个劫里,在那儿结跏趺坐入定;佛法不现前,不得成佛道:坐了十劫,还没有证得佛果,还没有成佛。在这没有成佛的时候,佛法未出现于世。诸天神龙王,阿修罗众等:一切的诸天、神、龙之类的,还有阿修罗等等。阿修罗,译为无端正。常雨于天华,以供养彼佛:常常在佛前边,散下种种的天华,以这种天华来供养这位大通智胜佛。诸天击天鼓,并作众伎乐:这一切的诸天,都把天鼓打起来了,又奏出种种的音乐。香风吹萎华,更雨新好者:这供养的天华,等落到地上枯萎了,又有一股香风来把它吹去,又散下一点新鲜的天华。
过十小劫已,乃得成佛道:大通智胜佛结跏趺坐,经过十小劫之后,他的佛法才现前,也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诸天及世人,心皆怀踊跃:在这时候,一切诸天和一切世间的人,各人都欢喜,得未曾有,从来也没有过这么欢喜的。彼佛十六子,皆与其眷属,千万亿围绕,俱行至佛所:佛的十六位王子,有千万亿的眷属来围绕着他,大家一起都到佛前去了;头面礼佛足,而请转法轮:恭恭敬敬地五体投地,头面顶礼佛的两足,而又请大通智胜佛赶快的转大法轮,圣师子法雨,充我及一切:希望佛能以狮子吼音,滋润的法雨,充足我们及其他一切的众生。
K2.颂十方梵王请法(分二)
L1.颂威光照动 L2.颂梵王来请
今L1
世尊甚难值 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 震动于一切
佛是不容易遇的;不容易遇,现在遇着了。佛不是每一世纪都有的,不知道等多少世纪之后,才能见着一次佛。佛为什么要出世?就因为他要觉悟一切的群生,令一切的有情,都反迷归觉;震动,就是觉悟得很快,好像听到鼓声、钟声,即刻就把睡眠醒了一样。
L2.颂梵王来请
东方诸世界 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 寻来至佛所 散华以供养 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 以偈而赞叹 佛知时未至 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 上下亦复尔 散华奉宫殿 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 愿以本慈悲 广开甘露门 转无上法轮
东方诸世界,五百万亿国:最初,在东方这一切的世界;为什么先说东方呢?因为东方属“生”,东方也属木,木旺于春,所以这儿先说东方。诸世界,就不是一个世界。我们这是娑婆世界,东方是琉璃世界,西方是极乐世界。这个东方世界,不仅仅就琉璃世界,又有其他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世界,总起来说有五百万亿国土那么多。梵宫殿光曜,昔所未曾有:这五百万亿这么多的大梵天王,他们的宫殿得到无量的光明照耀,都放光了,和平时不同;这种种光,是在过去的时间,总也没有过;这第一次有这种光。
诸梵见此相,寻来至佛所:大梵天王本来常常有光的,见着光不足为奇,但是他们现在所见的,以前没有见过,是一种特别的光,遍照一切的黑暗。就是以前那光照不到的地方,现在也都照到了,所以与以前所见的光不同。这一切大梵天王看见这种境界,“哦!这一定是有特别的情形!”所以就找寻这种光相的来源。由东方向西方来找这光,找来找去,找到大通智胜佛这地方来了。散华以供养,并奉上宫殿:见着佛了,他们就用在衣 里所带的天华,供养佛。这种天华是非常微妙的,又有一股香气。他们不单用天华来供养,然后也把他们所住的最宝贝的宫殿,也供养佛了。
为什么他们奉给佛这宫殿呢?请佛转法轮,以偈而赞叹:就是请佛转法轮。因为请佛转法轮,他们首先要供养佛;供养佛,才请佛转法轮。他们又以种种的偈颂来赞叹于佛。佛知时未至,受请默然坐:可是佛在这时候,知道说法的时候还没有到呢!于是接受大梵天王和十六王子的请法,默然在那儿坐着,没讲法。
三方及四维,上下亦复尔:东方和其余的南方、西方、北方这三方;及四维,就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。上方、下方,共成合成十方;十方都是这样子,也都一齐这样来请法。散华奉宫殿,请佛转法轮:也像东方这些个大梵天王似的,都散下一切的天华供养佛,然后奉献他们所住的宫殿来供养,都请大通智胜佛在这儿来转大法轮。
世尊甚难值,愿以本慈悲:佛是甚稀有的,是不容易遇着的,我们现在愿意佛以本来大慈大悲的这种智慧,广开甘露门,转无上法轮:普遍广开这个甘露的法门;甘露,是天上一种的不死药。现在“甘露门开”,也就是说令人了生脱死的法门,大转无上的法轮。
J2.颂近由(分二)
K1.颂转半字教 K2.颂转满字教
今K1
无量慧世尊 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 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 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 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 六百万亿垓 得尽诸苦际 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 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 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 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 不能得其边
无量慧世尊:佛的智慧是无量的。无量,就是没有再有比佛智慧大的了,所以佛是个大智慧者。世尊,是世、出世之尊。受彼众人请:接受这十方五千万亿的大梵天王和十六王子之请。为宣种种法,四谛十二缘:佛为一切众生,来宣说一切的法门。这一切的法门,一开始,就说的四谛法。四谛,就是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这四谛法;以及十二因缘法,就是无明至老死,皆从生缘有:从无明到老死,这有十二种的因缘。
这十二因缘的来源,都由有“生缘”而有,若没有“生缘”,这一切的缘,也就都没有了。如是众过患,汝等应当知:在世界上所有的过患,你们这一切的众生应该知道“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”。知道这是“苦”,所以应该要修行。
宣畅是法时,六百万亿垓:在大通智胜如来说这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时,有六百万亿垓的诸梵天众;这一“垓”,就是“千万”;六百万亿垓,这个数目很多了!得尽诸苦际,皆成阿罗汉:这么多的众生都了苦了,把诸苦的边际都尽了!这么多人都成阿罗汉。
当佛又在第二说法时,千万恒沙众:这第一次说的是四谛法(阿含),有这么多人证罗汉果;第二次说十二因缘法(方等)的时候,也有千万恒河沙数这么多的众生,于诸法不受,亦得阿罗汉:这些个众生,于一切的“不善法”不受。不善法就是烦恼;就是于烦恼法不受,不受烦恼。他们也证得四果阿罗汉果了。
从是后得道,其数无有量:从这个阿罗汉之后,又陆续得道证果的人,这个数目多少呢?没有数量那么多的数量;就是数不过来,不知道有多少了。万亿劫算数,不能得其边:在一万亿劫这么长的时间,你用算数来算这个数量,也不知道它的边际是多少。因为他度的众生太多了,所以也不知道有多少数量。
K2.颂转满字教
时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 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 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 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 及诸神通事 分别真实法 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 如恒河沙偈 彼佛说经已 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 八万四千劫
时十六王子,出家作沙弥:在这时候,大通智胜如来这十六个儿子,他们一起都出家作沙弥了。沙弥是梵语,翻译的意思就是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”。皆共请彼佛,演说大乘法:十六沙弥都共同去请大通智胜佛,演说《妙法莲华经》;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一部《妙法莲华经》。他们说,我等及营从,皆当成佛道:我们这十六个人和跟着我们来的这一些个眷属,大家都想要成佛道,因为愿得如世尊,慧眼第一净:我们成佛的时候,也愿意和世尊一个样;就和大通智胜如来是一样,也得到智慧眼,得到第一的清净。
佛知童子心,宿世之所行:佛知道十六王子这些童子的心。怎么叫童子?就是由孩提的时候到年长,都是本来的元身没有破,也就是没有结婚的人。这些童子他们心里头所想的,佛都知道。不单知道他们心里的所想要得到的,而且知道他们宿世所修行的,用的是什么功夫。以无量因缘,种种诸譬喻:在宿世,佛已经就用无量的因缘,及种种譬喻的法,给他们说过了;说六波罗蜜,及诸神通事:又说六种波罗蜜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波罗蜜是梵语,翻译为到彼岸。以及说所有神通妙用的事,分别真实法,菩萨所行道:令他们有大智慧,能分别出来真实的佛法;他们都行过菩萨所行的道。说是法华经,如恒河沙偈:所以现在佛就给他们说《法华经》了。这《法华经》说得好像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偈颂。
彼佛说经已,静室入禅定:大通智胜佛如来说完《法华经》之后,佛就回到所住的静室里边;入禅定,就是入定去了。一心一处坐,八万四千劫:他入定,就是一心在这一个地方来打坐。打坐多长时间呢?经过八万四千劫那么长的时间,他都在定中。
I2.颂正结缘(分二)
J1.颂法说 J2.颂喻说 J1(分三)
K1.颂昔共结缘 K2.颂中间更相值遇 K3.颂今日还说法华
今K1
是诸沙弥等 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 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 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 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 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 恒河沙等众
是诸沙弥等,知佛禅未出:这时候,十六位沙弥和其他的阿罗汉等,他们知道佛入禅定而没有出定,于是为无量亿众,说佛无上慧:他们就为这所有无量亿这么多的众生,讲佛无上的智慧。这十六位沙弥各各坐法座,说是大乘经:他们都升座说法,都是演说这部《大乘妙法莲华经》;于佛宴寂后,宣扬助法化:在这位佛宴坐、寂然不动之后,他们来助佛宣扬佛法,教化众生。一一沙弥等,所度诸众生:所有这十六位沙弥,他们每一个人所度的众生,有六百万亿,恒河沙等众: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那么多,都是由这十六王子所教化的。
方才我知道有人疑问这个“阿罗汉”。常听经的人,都知道什么叫“阿罗汉”,没有听过经的人,还不知道这“阿罗汉”是个什么意思。阿罗汉是梵语,翻译的意思,就是应供、破恶、杀贼。
(一)应供:阿罗汉应该受人天的供养。如果没有人供养,他也不能勉强去叫人来供养自己的;没有人供养,自己就应该回光返照。若是这过去生中没有修福,即使作了阿罗汉也是托空钵,所谓“罗汉托空钵”。
(二)破恶:破什么恶呢?就破烦恼恶。
(三)杀贼:杀的什么贼呢?杀无明贼。因为无明是能破坏道业的贼。人为什么做糊涂事?就因为有这个无明;人为什么要做颠倒事?就因为有这个无明;人为什么没有执着,他要找出来一个执着?就因为有这个无明;人为什么能了生死,而不了生死?也就因为有这个无明。所以,无明是一个最坏的东西!阿罗汉能把无明杀了,虽然说“杀无明”,可是还没有完全都把它杀了;他不过杀这个粗的无明,还有细的无明,他还没有杀死。
这个“无明”可以比喻为“菌”。菌在人身上,总生出这么一种毛病,皮肤上总不好;你用一点药膏擦上,它好了;不擦这药膏,菌没有完全断,毛病又发作了,皮肤就很痒的。你可以拿那个当“无明”,阿罗汉就有这种药膏,把这种菌给杀了一些,但还没有完全断;一定要成佛之后,才完全断了。我常常讲,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的无明没有破,罗汉有无明,菩萨也有,不过他就不用这无明。无明,可以说是愚痴;他还有一分的愚痴没有破,若破这一分的愚痴,那就完全都是智慧了!所以这“阿罗汉”有这三个意思。因为有这三种的意思,所以就没有把它翻译过来,还保留梵文的原文。
※ ※ ※ ※
佛教讲堂在去年就想出版一份杂志,但是机缘没有成熟,就没有出版。在今年,这机缘已经成熟了,所以在这一个月,就会有这杂志出来。这个杂志出来,我很相信就能分别出来佛法和魔的界限在哪儿。以前,美国这个国家也不知道什么是佛法?什么叫魔王的道?有这一本杂志和各人见面,你们就会认识什么是魔、什么是佛了!魔和佛相差没有多少,只差很小的地方。魔也有光,佛也有光;佛的光和魔的光,分别处也是很微细的。现在有这一本杂志出刊,可以说是等于照妖的镜子一样。人虽不认识佛和魔,但是这镜子一照,佛就现佛相,魔就现出魔相来。我们这一本杂志就是“照妖镜”。魔王看见这本杂志就会发大脾气,把他气死了;不用你用那把“斩魔剑”斩他,他自己气得脑袋就掉了!佛就很高兴的,这是很容易就分别出来的。
※ ※ ※ ※
K2.颂中间更相值遇
彼佛灭度后 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 常与师俱生
当这位大通智胜佛灭度了之后,这一切在十六菩萨沙弥座下听法的这些人,都能在所有有佛的地方,和他们的师父──这十六菩萨沙弥,都常常出生在一起;一佛出世,众佛助援,来拥护佛教。
K3.颂今日还说法华
是十六沙弥 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 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 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 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 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 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 慎勿怀惊惧
是十六沙弥,具足行佛道,今现在十方,各得成正觉:这十六位沙弥,都是常行佛道的,他们出现于十方诸佛国土,都各成无上正等正觉,都成佛了!尔时闻法者,各在诸佛所:在当时听闻佛法的这些常随众,和一般听众,都是往昔曾听过这十六位沙弥所说过的佛法,所以现在又都在诸佛所,再来亲近听闻佛所说法。其有住声闻,渐教以佛道:其中有住声闻位的,有住缘觉位的,都是一步一步的、逐渐逐渐的,受到佛教以佛法的道理,而入于佛道。
我在十六数,曾亦为汝说:释迦牟尼佛说,我当时也在这十六沙弥之中一个,排行第十六。我在当时,也为你们大家说过法。是故以方便,引汝趣佛慧:因为这个,所以我以这方便法,来教你们大家得到佛的智慧。以是本因缘,今说法华经,令汝入佛道,慎无怀惊惧:这是以前的因缘,现在也说《法华经》,令你渐入佛道。你们大家不要害怕!
J2.颂喻说(分二)
K1.颂立喻 K2.颂法合 K1(分二)
L1.颂导师喻 L2.颂将导喻
今L1
譬如险恶道 迥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 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 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 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 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 在险济众难
譬如险恶道:这是说出个比喻。譬喻一个最危险的、恶的道路。什么是最为险恶的道路呢?六道轮回,就是最危险的一个道路。迥绝多毒兽,又复无水草,人所怖畏处:迥绝,这个地方孤迥,就是没有人走的路;多毒兽,有很多有毒的兽类;兽本来就是很凶恶的,又有毒。这也可以说是,有毒的就是蛇,没有毒的就是兽;什么兽呢?有老虎、狮子、豺狼,又有豹子,这些个兽类都可以伤人;这些个毒蛇,也可以把人毒死。在这险恶路上,不单这么危险,而且也没有水、也没有草;连水草都没有,当然也没有吃的东西了。这是一般人所恐惧的危险之路。
无数千万众,欲过此险道:在这时候,有无量那么多千万众;这就是一切众生,就想要闯过去危险的道路,超出这六道轮回。其路甚旷远,经五百由旬:可是,这道路不容易走,必须经过五百由旬的路程。这就是说,众生想要超出三界去,想要脱出六道轮回,修行成佛,但是成佛的路是很远的。五百由旬,就是四万里路。超出欲界,这是过一百由旬;超出色界,这过两百由旬;超出无色界,这过三百由旬;你再破尘沙惑,这是过了四百由旬;你再破无明惑,这就过五百由旬。
经过五百由旬这么长的道路,若没有人知道这道路,是不容易走的。时有一导师:这时候,有一位大善知识来领导你,强识有智慧:这个“识”字,应该读一个“志”音;“识”当“记”字,能记住不忘,这是“强识”;博闻,是知道的很多。这位大善知识,他因为有博闻强识的这种力量,所以也很有智慧的,明了心决定,在险济众难:他对什么事情都非常明了,能判断是非,也能知道是路、非路,是法、非法。所以,这善知识在这危险的道路里,来帮助一切众生,救济一切众生的苦难。
L2.颂将导喻(分二)
M1.颂中路权立化城 M2.颂灭化引至宝所 M1(分二)
N1.颂众人退大 N2.颂导师接小
今N1
众人皆疲倦 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 于此欲退还
众人皆疲倦:在这危险的道路上,修行是很不容易的,这助缘很少,逆缘就很多。怎么叫助缘?譬如你修行,自己没有力量修行,有善知识来帮助你,指导你不要走错了路、不要有不清净的思想;你能依照这种的方法去修行,这是你的助缘。还有,你力量做不到的事情,有护法来帮助你,把这事情成功了,这都是助缘。怎么叫逆缘?你本来想要修行,发菩提心发得很真的;可是偏偏就来了一个人,他用种种的方法来破坏你修行,令你不能发菩提心。本来你没有这种的欲念,他来帮助你生这欲念;本来你道心很坚固的,他把你的道心给打退了;这都是逆缘。所以在这很不容易修的道路上,有的时候就会疲倦了;觉得一年也没有修行成、两年也没有所得,等到三年的时候,觉得自己这几年的功夫都白费了,这修行是不能成功的!就退心了!这都叫“疲倦”了。
而白导师言:于是对这位善知识──对佛就说了,我等今顿乏,于此欲退还:我们现在走路走得太辛苦了!顿,也就是疲倦、劳顿的意思。我们修行,受这么多的苦,也没有所得、也没有成功。这顿乏了!我们想不修行了,我们想去像一般的人一样;不修行了,这叫退还。
N2.颂导师接小(分二)
O1.颂方便设化 O2.颂欢喜前人
今O1
导师作是念 此辈甚可愍 如何欲退还 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 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 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 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 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随所乐
导师作是念:这个善知识、也就是佛,就做这种的想了。此辈甚可愍,如何欲退还,而失大珍宝:这一类的人,太可怜愍了!怎么要退回去呢?怎么不修行呢?已经修得就差一根头发那么多,就会成功了,现在就退心;这一退不要紧,把以前所得的也都失去了!把所将要应该得到的无量珍宝都会失去了!
寻时思方便:在这时候,这位善知识想出一种方便法门,当设神通力:当用大神通力,来作一种方便法。化作大城郭,庄严诸舍宅:用神通在中途变化出一座大城市,里边又有墙,外边又有城郭,所有的舍宅都非常的庄严、非常美丽。周匝有园林,渠流及浴池:在舍宅周围还有花园子、树林子,又有小小的水沟有水流,及浴池。渠,是水沟;流,就是那个小小的水沟有水流。重门高楼阁,男女皆充满:这门有好几层,左一层、右一层的门。高楼阁,是很高的楼阁。这城里头,也有男男女女,很多的人。
即作是化已:这些境界都是变化出来的;做这个变化之后,这时善知识对大家就说了,慰众言勿惧!汝等入此城,各可随所乐:你们不要再生恐惧了!现在可以到这个城里来,你欢喜什么,就有什么,都能遂心满愿的。
其实,这一个“化城”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有余涅槃;在没得到有余涅槃的时候,佛设小乘法接引声闻的人,说你们到证得四果阿罗汉,就生死了了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了!已经得到真正的快乐。等他们已经证得四果了,然后再叫他们往前修行,再到这个宝所。这个化城,就是二乘人所住的地方。现在到法华会上,《法华经》是开权显实引导二乘人,所以佛不能不告诉大众,说这个化城不是得到究竟的涅槃。在没有到这种境界上,你不能说这个是还不究竟;等他到了,现在就开权显实了。
O2.颂欢喜前人
诸人即入城 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 自谓已得度
所有的小乘人,都欢喜小乘的法,就到这化城里边来了。这化城,就是小乘所证的果位。他到这个果位上了,心里就非常的欢喜了;他们都自以为得到安稳快乐的这种想,说自己生死已经了了、已经得到涅槃了!说已经得到度脱生死的苦海、已经没有生死了。
M2.颂灭化引至宝所
导师知息已 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 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 权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进 当共至宝所
导师知息已,集众而告言:这个导师、这个大善知识,也就是佛,知道二乘人到这二乘的果位上,生出一种满足的心理了,他所求已经得到了;所以他又召集所有的大众到一起,对大众就说了,汝等当前进,此是化城耳:你们现在都休息过了,不再疲倦了吗?已经证得二乘的果位,你们很高兴了?可是你们不要住在二乘的这个涅槃上,你还应该向前精进哪!因为这是化城,不是一个真的宝所,不是一个真的究竟的城市,这是我变化的。
我见汝疲极,中路欲退还:我因为看见你们累得太辛苦了,生出退转的心,不想再往前走,所以我用方便法,变出这么一个假的城,来给你们休息休息。你们因为太辛苦了,觉得受苦受得太多了,就想在中途停止了。
这好像修道一样,我们修道修了一天、两天,不觉得怎么样;修的时间一久了,觉得无所得;于是也就生了一种退心了:“我修了一年、两年了,我为什么还没有成佛呢?我到这儿两年了,还没有开悟,是不是能开悟啊?是不是拿着‘开悟’来骗我呢?”心里就生出疑惑来了。一生出疑惑,就不修行了!“啊!你看我!我们在这儿修道,一天只吃一餐饭,多了也没有得吃;想偷东西吃,也没有地方偷去。这太辛苦了!早知道这么样子苦,我那时候也不出家了!啊!这一回可真是上当了!这个师父真不是一个好师父!这怎么办呢?”这就是中路欲退还了。是不是这样子?
一生出这样的疲倦心,这善知识故以方便力:所以就用这方便,说你不要着急,明天你就开悟啦!只要等一夜的功夫就可以了!于是他又多修了一夜。多修一夜,善知识又说:“哦!你还是用功用得差一点点,就差头发那么多,你没开悟;你再修头发那么多多的时间,就开悟了!”他修一根头发这么多多、再一根头发这么多多,一混、混了一生;这一生虽然没有开悟,但是也差不多了,来生一定开悟!所以来生又来学佛法。权化作此城:用方便权巧,变化这么一个二乘的法门。
汝今勤精进,当共至宝所:你现在休息够了,应该再勇猛精进向前去修行,就可以同我一起到达那个宝所;宝所,就是佛的果位上,你将来一定会成佛的。若是最初就教这二乘人修行成佛,他不相信:“我不会成佛的!”
K2.颂法合(分二)
L1.颂正合 L2.颂举喻帖合
今L1
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 所作皆已办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 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 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 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 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实灭
释迦牟尼佛说,我亦复如是,为一切导师:我也像这个道理是一样的,为一切众生的善知识,来教一切众生好快点去成佛。
见诸求道者,中路而懈废:佛说,我看见一般求道的人,修行到半路上,他觉得太辛苦;他不能受苦,就懒惰起来了,不想修行了。所谓“修道一年,佛在眼前;修道三年,十万八千;修道十年,佛在西天。”佛到天边去了,离你更远啦!所以说,如果你修行,天天能保持修行最初发心时的这种诚心、精进心,到现在你早就成佛啦!可是没能保持长远,就是修到一半,就懒惰起来了。好像我们这儿,有的人已经要开五眼六通了,那么没能开,为什么呢?因为你懒惰了;有的人已经开五眼六通,没有开真正智慧,也就因为有多少懒惰,还欲念没有清净;有的人已经得五眼六通了,又因为懒惰不修行,又丢了;这都叫“中路而懈废”。懈,是懒惰;废,是废弃。不能度生死,烦恼诸险道:也就不能度过去这个生死的苦海,以及这烦恼的最危险道路。
故以方便力,为息说涅槃:所以佛用方便的法门、方便的力量,因为想要修道的人在中间休息休息,所以说二乘也可以得到涅槃。言汝等苦灭,所作皆已办:说你们现在苦已经都没有了!都灭啦!所作皆已办,你们所应该做的已经做完了。既知到涅槃,皆得阿罗汉:既然知道到涅槃了,每一个人都证得阿罗汉果。
尔乃集大众,为说真实法:佛在这时候又召集大众,为大众说真实的佛法,开权显实。真实的佛法,就是《法华经》;我们现在听见这《法华经》的法,应该发勇猛心,不要再在这个化城休息了!
诸佛方便力,分别说三乘: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都是用方便法来教化众生。佛法本来只有佛乘,没有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之分。因为众生的根性,如果一开始就说佛乘,众生就会畏难;畏难,就是怕。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为这唯一佛乘,而说权变之法,这叫为实施权。虽然说权变之法,但究竟的指归、归趣,还是为的这个实法;恐怕众生怕佛道遥远,而不敢修行,所以就分别说出来三乘的法门,有声闻乘、有缘觉乘、有菩萨乘。唯有一佛乘,息处故说二:虽然说三乘,三乘都是化城,是佛神力所化的城;将来只有叫众生得到佛果,这是唯一佛乘。佛乘,这就是“实”。因为佛看着众生修行时间太久了,有一点生厌倦心,
所以就巧设出来一个变化的城,给二乘人在这儿休息休息,所以说这两种的涅槃。这“二”,就是一个有余的涅槃,一个无余的涅槃。
今为汝说实,汝所得非灭:现在这个化城应该过去了,所以我给你们大家来说这个实法,说真实的佛乘了。以前你们所证得有余的涅槃,证得四果,那还没有成佛,那不是究竟;那不是完全把生死了了,还没有得到寂灭之乐呢!为什么没有得到呢?因为证得四果阿罗汉,这分段生死虽然没有了,还有变易生死没有灭,所以那不是究竟法。分段生死,就是每一个人有一分,每一个人有一段。你有你一份、我有我一份,你有你一段、我有我一段;各有一份,各有一段。你的形相,就是你那份;由生到死,这是你那一段。怎么叫变易生死?念念生灭、念念不停、念念迁流;这个“念”,还没有得到究竟的寂灭。
为佛一切智,当发大精进:佛具足一切的智慧;一切智,也就是一切种智,也就是实相般若的智慧。你们现在应该求佛这种般若的智慧,应该发大精进的心;不应该停止在四果阿罗汉的果位,不向前去修行。汝证一切智,十力等佛法:要等到你们证得到这一切智、真实的智慧,以及证得十力诸佛法。十力,就是佛所具有的十种力量。
(一)佛有知是处非处智力。是处,就是合乎道理的、合乎佛法的;非处,就是不合乎佛法,与佛法相违背的、不合理的法。佛有这种的智慧的力量,在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法,他都知道哪个是对、哪个是不对?
(二)佛有知三世业报智力。我们不要讲三世,就讲三年,过去那一年、现在这一年、将来的一年;也可以讲三个月,过去那个月、现在这个月、未来那个月;也可以讲三天,昨天的事情、今天的事情、明天的事情。因为讲三世你不相信:“我相信有今生,有现在这一生;过去生、来生,那没有什么证据,我不相信!”所以我给你改成三年或者三个月,或者三天。你不能反对三年、三个月、三天这个说法,那你也就不能反对这个三世;因为有三年、有三月、有三日,就有三世。佛能知三世业报的智慧力量,过去生都造的什么罪业?你做善业、造恶业?你是做的什么因果?佛都知道;现在你种的什么因、将来结什么果,佛也知道;等你未来受什么果,佛都知道。
(三)佛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。诸禅,就包括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再加“四空处”──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、非非想处天,再加“灭受想定”,这是九次第定。九次第定,因为它很多,所以叫诸禅。解脱三昧,这个解脱,有八解脱;三昧,就是定。禅定这个功夫,佛都知道!
(四)佛有知诸根胜劣智力。诸根,就是哪一个众生有善根、哪一个众生没有善根,佛一看就知道。知道是知道,可是佛不会就这么给你说出来,不能说你这个根太坏了!你快离佛远一点了!不会这样讲的。也不能说你真有善根,你这善根太深了!根基太好了,你多一点接近佛吧!也不会这么样讲。为什么?知道是知道,不能讲的。你若讲出来,说这个众生有善根,他生了一种骄傲心:“佛说我有善根,我不修行,大概也没有问题了!”因为说他有善根,反而把他害了。没有善根的人,为什么不给他说明白他没有善根呢?因为你若这么对他一讲,说你没有善根,你应该种善根哪!你应该好好修行。这个众生就有这么一种特别性,“我没有善根吗?佛都说我没有善根了,我也就不修行了!算了!那我修行有什么意思?退道心了!”于是就生了退悔心了。他不知道他没有善根,他还会往前去修行;一知道了,他反而生懒惰心,懒惰起来了!所以佛就知道,也不能告诉你的。不像我们这一般凡夫不知道,硬说知道;佛知道,他不说。
我们凡夫这个愚痴、很笨很笨的:“哎!我知道,I know!”你 know 什么?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说:“你看我!我是最聪明的,I am very smart!”自己说 smart 的那个人,已经笨到极点了!他若不笨,他不会赞叹自己,说自己那么聪明。好像人有这种怪的样子、怪的心理,无论哪一个人,你若是说他好,他就觉得好像吃蜜糖那么甜;你若说他一句不好,他就比吃黄莲还苦。你赞叹他一顿,他高兴得不得了;你若不赞叹他,他自己要赞叹自己,因为没有人赞叹他!就要对人自我介绍:“你看我!我修行,现在比以前好得多了!我没有妄想了!”你怎么会知道你没有妄想呢?你知道你没有妄想了,这是个什么?你说你没有妄想,这正是一个妄想;你若没有妄想,根本就不需要对人自我介绍,为什么你要叫人知道你没有妄想了?这就是妄想!
又有的人修道,他说我现在没有欲念了、没有淫欲心了!你一说出“没有淫欲心”,你这儿已经有了;你若没有了,你为什么要说它?根本就没有了,你还提这个“淫欲”干什么?你能提出个“淫欲心”来,那还是有。你不过想要自己给自己戴个高帽子,欺骗那些无知的人,“哦!没有淫欲心了!”我告诉你,没有淫欲心,那要证得四果阿罗汉。说那我大约是现在证得四果了。我真没有了!你不相信?你真没有,为什么要叫人相信呢?没有就是没有了,你叫人相信做什么?也不是说你没有欲心了,叫人家相信你,他也就会没有了;不会的!这两没有益处,这是一点。还有很多的人,说一些个矛盾的话,本来他有,他就说没有;本来他没有,他又说他有。他没有佛的智慧,他说他有佛的智慧了;没有佛那么清净,他说他那么清净。所以,众生就是愿意自己是第一,在他来讲,甚至于佛都要做第二。
(五)佛有知种种解智力。解,是明白。不单明白自己,而且还明白众生。单明白自己,说:“哦!我明白经典,我会讲这个经典!”你会讲这个经典,众生不会听这个经典,那也没有用;你讲出来,众生还要会听。众生听这个道理,你就讲这个道理;众生听那个道理,你讲那个道理。你不能讲得太玄妙了!太玄妙了,就令人不明白了;不明白,玄妙可是玄妙,但是没有用的!你们说是不是?所以讲出来的道理,一定叫人人都能接受。佛有这种知众生明白什么,他就讲什么的智力!你不要故神其说,说:“我讲的!”你讲的?你这是叫人不明白、叫人糊涂嘛!那你就不要讲了,你讲它做什么?
(六)佛有知种种界智力。种种界,就是众生这一切的境界。所有的众生,各人有各人的境界,你有你的境界,他有他的境界。你若是不明白众生这种境界,那就不能教化这个众生。你若是明白他这种境界,各有所好、各有所恶。有一类众生就欢喜吃甜的,有一类众生就不欢喜吃甜的,你给他甜的,他不愿意吃。有一类众生又欢喜吃苦的,有一类众生又欢喜吃酸的,有一类众生就欢喜吃辣的。酸甜苦辣咸这五味,哪一类众生欢喜哪一个味道,你就用哪一个味道来教化他。好像现在,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,又有天主教、耶稣教,有老子的道教,有孔子的儒教;孔、老、佛、耶、回,这很多种的宗教。这也就可以把它比方出来很多种的味道,看哪一类的众生他欢喜哪一类的宗教。可是分而言之,是有很多种的宗教;合而言之,都是在佛教里头包括着,哪一个宗教也没有跑出佛教之外。其他的宗教就说:“我这个宗教是一个最真的!是世间最高的!”
佛教不讲高、也不讲真;真假、高低,大小、方圆,什么宗教都在佛教里边,没有跑到外边去。真的也是佛教,假的也是佛教,在佛教里头包着;不过就好像你讲得太多了,你不明白这个道理。这个真假、高低,这是在人来论,在宗教上是没有的。所谓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”,哪会又有一个高低呢?真假也没有的;真就是从假那儿来的,假就从真那儿生出来的。也就好像有昼,就有夜,白天到极点,就该晚间了;晚间到极点,又该又到白天了。所以人有醒着的时候,也要有睡觉的时候。睡觉的时候,就什么也不知道了,就糊涂了;醒着的时候,就什么都知道。但睡觉的时候会作梦,作梦就是假的。我们宗教,也不是每一个宗教都是醒着的时候,也有睡觉的宗教;睡觉的宗教,就是假的。那么说虽然是假的,但是你不能不睡觉;你若不睡觉,那受不了了!好像阿那律尊者,一个礼拜没有睡觉,两个眼睛就瞎了一对。
所以这是知种种界,知道众生种种的境界;这种种的境界,也就是各从其类。十法界的众生,各从其类;菩萨就要做菩萨的事情,罗汉就要做罗汉的事情,天就要做天的事情,人就要做人的事情;阿修罗就一天到晚要和人家斗争,所以他做阿修罗的事情;饿鬼他就做饿鬼的事情,畜生就做畜生的事情,地狱就做地狱的事情;这都叫各从其类。知众生各从其类,也就是有知种种界的智力。
(七)佛有知一切至所道智力。怎么叫“至所道”呢?就是你持五戒、修十善,就会生天;你若修一切禅定,就可以证果;你行六度万行,就可以成佛;你若造罪孽,就可以变饿鬼去堕地狱。你知道种什么因,就结什么果,所以这叫“知至所道智力”。你种善因,就结善果;种恶因,就结恶果。
(八)佛有知天眼无碍智力,知道天眼有一种无碍的境界。
(九)佛有知宿命无漏智力。
(十)佛有知永断一切习气智力。
这个“十力”,简简单单讲,要是详细讲,这道理是无穷无尽的!十力、百力、千力、万力、万万力,在这里都能生出来的,这是“十力等佛法”,一切的佛法。“具三十二相,乃是真实灭”∶若你能证得三十二相,这才是真实的了苦,真实的得到寂灭的快乐了。
L2.颂举喻帖合
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
诸佛是一切众生的一位大导师,为着使众生休息休息,所以说出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,这三乘法,而说有余涅槃。既然知道这是化城,是在这中道暂时间休息休息,但这并不是究竟的地方;结果还把这些个众生,引导成佛,而得到佛的智慧。